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真实国产普通话对白乱子子伦视频,AV片免费大全在线观看不卡,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咸安區人民政府
熱門搜索:

目 錄

第一章 規劃背景 ? ? ? ?3

一、 國家宏觀策略 3

二、 湖北省發展戰略要求 4

三、 咸寧市發展要求 4

四、 規劃編制范圍及期限 5

第二章 相關規劃分析 5

一、 上位規劃 5

二、 相關規劃 7

三、 規劃評析 9

第三章 現狀評析 10

一、 現狀概況 10

第四章 規劃總則 19

一、 規劃編制依據 19

二、 規劃原則 19

三、 規劃重點 20

第五章 目標及定位 20

一、 發展目標 20

二、 規劃區定位 21

三、 規模預測 22

第六章 人口城鎮化戰略 22

一、有序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新區,轉化為城鎮人口 22

二、積極引導就近就地城鎮化 22

三、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措施 23

四、重點促進城中村和棚戶區人口市民化 24

第七章 城鎮化產業發展戰略 24

一、產業支撐對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意義 25

二、城鎮化產業發展路徑 25

第八章 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和形態 29

一、用地適宜性評價 29

二、“五線”控制 30

三、土地利用規劃 31

第九章 綠地系統規劃 39

第十章 景觀風貌規劃 41

第十一章 綜合交通規劃 44

第十二章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 47

第十三章 市政基礎設施規劃 48

一、 給水工程規劃 49

二、 污水工程規劃 50

三、 電力工程規劃 51

四、 通信郵政規劃 52

五、 燃氣工程規劃 53

六、 供熱工程規劃 54

七、 環衛工程規劃 54

第十四章 環境保護規劃 55

第十五章 綜合防災規劃 56

第十六章 空間發展時序 57

第十七章 規劃實施 59


第一章?規劃背景

一、國家宏觀策略

(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及新形勢下城市規劃工作的新要求

2015年12月時隔37年后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召開。會議指出,城市工作要堅持集約發展,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統籌上下功夫,在重點上求突破,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會議提出五大發展要求。指出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強調各城市要結合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明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強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協作協同,逐步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同時,要加強創新合作機制建設,構建開放高效的創新資源共享網絡,以協同創新牽引城市協同發展。我國城鎮化必須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市工作必須同“三農”工作一起推動,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同時,強調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城市發展要把握好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系,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要增強城市內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要強化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要控制城市開發強度,劃定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防止“攤大餅”式擴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要堅持集約發展,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城市規劃工作要創新規劃理念,改進規劃方法,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增強規劃的前瞻性、嚴肅性和連續性,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從區域、城鄉整體協調的高度確定城市定位、謀劃城市發展。加強空間開發管制,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根據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形態功能,確定城市建設約束性指標。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的思路,逐步調整城市用地結構,保證生態用地,合理安排建設用地,推動城市集約發展。改革完善城市規劃管理體制,加強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推進兩圖合一。

(二)“四化”同步發展與新型城鎮化

《十八大報告》明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在“四化”同步發展的戰略框架下,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強調了“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內涵,即“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并明確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和重點:

(1)突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以緩解大城市的人口集聚壓力;

(2)突出“產城融合”,將產業發展作為城鎮化的基礎要件;

(3)突出新農村建設,將新農村建設作為城鎮化的首要協調內容;

(4)突出城市發展中的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兩大核心領域;

(5)突出以“常住人口”為標準的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

(6)突出城市“土地使用率”的控制和提高。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中指出,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實踐,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關鍵舉措,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有力支撐。而它的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享受到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從實質上成為城里人而非單純的戶口城鎮化。

會議明確了推進城鎮化的主要任務:第一,加快農業人口市民化。要全面放寬城市落戶條件,強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深化“人地錢掛鉤”配套政策,不斷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能力。第二,提高城市群建設質量。全面實施城市群規劃,穩步開展都市圈建設,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第三,提高城市發展質量。提升城市經濟質量,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建設綠色人文城市,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第四,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做好城鄉融合發展頂層設計,順應城鄉融合發展大趨勢,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制定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措施,清除要素下鄉各種障礙,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村延伸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加大農村“廁所革命”推進力度。第五,深化城鎮化制度改革。深化城鄉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鎮化投融資機制,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放大試點地區改革平臺作用。

(三)“城鄉發展一體化”新體制與新機制

《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未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工作重點和改革方向,強調“以農業經營方式和承包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動城鄉要素流動和保障農民權利”兩大重點改革領域,為今后農民的“人的城鎮化”指明了方向,從制度層面有效指導城鎮化進程。

二、湖北省發展戰略要求

(一)《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

規劃將湖北省劃分為武漢城市圈城鎮聯合發展區、宜荊荊城鎮聯合發展區、襄十隨城鎮聯合發展區、山地特色聯合發展區四個區域。

其中:咸赤嘉城鎮密集協調發展區歸屬武漢城市圈城鎮聯合發展區,是武漢城市圈西南發展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武漢城市圈對接長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紐帶。

規劃指出:“該區域應以咸寧市區為中心,聯合嘉魚和赤壁協同發展。積極發展商貿物流、高新技術產業、生態旅游等生態型產業,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發展模式。結合高速公路、咸寧—吉安鐵路聯絡線、常德—岳陽—九江鐵路及武漢新港建設,布局建設覆蓋鄂南、輻射湘北和鄂西北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及武漢圈南部旅游集散中心。

(二)省級戰略,咸寧實施

深入實施“一主兩副多極”區域發展戰略。堅持協調發展,加快形成中心帶動、多極發展、協同并進的局面。推進“多級”協調發展,支持咸寧建設成為特色增長極。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城鄉統籌,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創新完善城鄉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深入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建設綠色、人文、智慧的現代化城市。

湖北省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智慧城市、綠色城市、人文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功能,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進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強化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科學規劃發展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

三、咸寧市發展要求

新一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提出“一城十區”的戰略構想,橫溝新區所處的咸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迎來新時期的發展策略,以鄉村振興,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搭建“五園兩城一港”的區域空間發展體系,實現咸寧市城市副中心,高新產業示范區、創新產業聚集區、產城一體示范區的構建。


咸寧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城鎮產業體系,以城鎮化為抓手,推動人口與產業共生,推進城鎮產業體系建設。實施“十大規劃行動”,推進城市功能新區、棚戶區改造、特色小鎮建設、以新型城鎮化拉動投資和消費。實施產業園區域城鎮融合發展,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互動。

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推動區域協調共建、城鄉融合發展,最大限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推進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

四、規劃編制范圍及期限

1.規劃范圍

本次規劃以咸寧主城發展戰略加快實施和咸寧高新區的快速發展為契機,結合“一城十區”戰略規劃、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高新區“多規合一”規劃,充分考慮未來新區建設對于生態、生活、生產空間的需要,對不同功能分區進行再次整合劃分,確定本次規劃范圍。


本次規劃以多規合一確定的橫溝新城為基礎,結合區域主要交通路網,確定本次橫溝科學城規劃范圍:

以橫溝老鎮區為基礎,北以317省道為界,東以泉都大道(武咸快速通道)為界,南以蘄嘉高速、武咸城際鐵路、光谷南二路、107國道及桃源大道為界,西以武廣高鐵為界,規劃總控制面積約為10.52平方公里。

依據行政區劃,規劃區涉及橫溝老鎮區及周邊的付橋村、孫祠村、群力村、袁鋪村及李堡橋村等,除付橋、孫祠等因高新區建設,已納入城市建設區,轉為城市建設用地外,群力、李堡橋等村莊內涉及大量的農村居民點及農業用地的流轉。

2.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期限與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城市發展目標年限及最新修改的咸寧市總體規劃一致,為2018—2035年。

其中近期規劃期限為:2018-2020年;遠期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


第二章?相關規劃分析

一、上位規劃

(一)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

城鄉規劃區范圍為現狀主城區、向陽湖鎮,以及橫溝橋鎮、官埠鎮、賀勝橋鎮、汀泗橋鎮、馬橋鎮區以及部分行政村等區域,咸寧規劃區內含街道辦、鎮、村共39個,總用地面積為674平方公里。主城區范圍為現狀城區以及向東北擴展至橫溝橋鎮,向南拓展至馬橋鎮區域,向西北拓展至向陽湖,總用地面積為165平方公里。

城市性質:咸寧市域中心城市,湘鄂贛邊界地區商貿物流中心,武漢城市圈生態宜居城市,中國溫泉旅游名城;加快發展新型制造業、高效清潔能源、現代商貿物流和旅游休閑度假等主導產業,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將咸寧建設成為武漢城市圈和長珠潭城市群聯結線上節點城市、湖北省南部門戶城市、武漢城市圈以溫泉為特色的生態旅游文化城市。

城市職能:充分發揮其生態旅游優勢、綜合區位優勢、清潔能源優勢等三大優勢,抓住武漢產業結構升級和擴散的有利時機,承接產業轉移,重點發展高效清潔能源、紡織、森林竹林加工、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加工等現代輕型制造業和生態旅游等生態型產業,將其建設成為高效清潔能源基地、麻棉紡織基地、森工板材加工基地、生態食品加工基地、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和生態旅游與休閑度假養生基地,建設成為國家生態城市與和諧宜居城市。

空間發展方向:中心集聚,交通帶動、擁湖拓展。

總體布局思路:“花園組團與TOD模式相結合的綜合布局方式”為基礎,注重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引導效應,從城鄉統籌發展出發,以中心主城帶動外圍新城、組團、集鎮、中心村發展的模式,形成“一核、兩軸、兩帶、三片”的空間布局結構。(咸東工業片區重點發展現代工業、現代物流以及生活居住功能,形成職住平衡的現代產業園區。優化工業用地布局,引進發展新型產業,將其打造為咸寧市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和新的經濟增長板塊,圍繞貨運站的建設,集中發展物流產業,打造為咸寧物流服務基地。積極承接武漢職教轉移,在橫溝橋集中建設以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創業孵化、高新技術研發等產業的職教基地,為咸寧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建設,形成咸寧職教品牌。依托橫溝河,保留現狀山體建設為產業園區綠化公園,提升工業園區景觀形象。依托綠化公園、武咸城際鐵路站點,完善居住生活配套功能,建設完善居住社區,達到工業園區職住平衡。)

產業布局:咸寧重點發展機電制造業、紡織服裝業、森工建材業、生物醫藥業、食品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建設鄂南重要的機電、麻紡、絲印、森工和高技術產業基地。

規劃區產業空間布局:規劃依托交通軸線形成“一個先導區+六個板塊”的產業空間布局,形成產業集聚區覆蓋的點軸發展態勢。

綜合考慮現狀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情況,規劃依據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布局和定位進行適當調整,以適應未來總規修訂后的城市發展變化

(二)咸寧全域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

“城- 鎮- 村”等級規模結構:馬橋、橫溝橋、官埠、賀勝、向陽湖、渡普等鄉鎮作為腹地被納入中心城區范圍。

城鎮體系職能結構:中心城市(都市區)和5 個縣市城區均為綜合型,此外,賀勝橋、橫溝橋、馬橋等都市區周邊城鎮也強調綜合服務功能和產業發展。

框架結構:一主二副二帶,一核四廊多脈:“生產/ 生活/ 生態/ 游憩”復合。


“一主”即咸寧主城區。以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溫泉特色旅游業為主導功能,其中現代服務業應強調金融、商務等高端服務業的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主要是結合咸寧和咸安兩個經濟開發區進行產業結構轉型以提升整體產業層級,旅游業則在溫泉國際旅游度假區整體打造的基礎上,突出旅游服務水平、旅游區環境品質和多元旅游業態融合等方面內容。咸安主城內還將形成服務于咸寧全域、咸赤嘉城鎮群以及整個中心城區的城市新中心區,位于河背生態濕地附近,結合濕地和高鐵兩大特色優勢,打造生態/ 商業/ 商務/ 文化復合的新型中心區,是未來咸寧城鄉發展核心動力源和服務基地。

“二副”即梓山湖新城及咸嘉臨港新城兩個副城板塊。其中,梓山湖新城應依托良好的濱湖生態優勢、緊鄰武漢主城區的區位優勢和區域性交通優勢,突出科技、教育和新興產業的集群化培育,打造科技之城、創新之城、山水之城;咸嘉臨港新城則結合武漢新港、武深高速、武赤客運專線等外部交通環境改善的契機,在加快精細化工、大型裝備制造、綜合物流等臨港產業的同時,以臨港產業帶動綜合性新城開發,并擇機培育面向工業的2.5 次產業體系和依托湖濱景觀的旅游休閑業態,打造活力之城、生態之城。此外,為提升生態開敞式組團城市的整體服務能力,結合梓山湖和咸嘉兩個新城的整體建設,于兩個新城各設置一處城市副中心。

“二帶”即沿江和武咸兩個重點工業集聚帶,是現狀咸寧和咸安兩個經濟開發區之外,未來咸寧中心城市第二產業發展的重點拓展區和集聚區,重點在于臨港產業的系統組織以及武咸產業的深層對接。

“一核”即為突出環斧頭湖和環西涼湖的開放性濱湖城市形態,以兩湖為基礎形成的啞鈴狀生態核心板塊。

“四廊”即結合山水生態基底和區域性生態廊道控制要求,重點保護和新城四條大型生態廊道,作為提升城市生態品質和限定城市增長邊界、避免城市建設空間無序蔓延的重要支撐。

“多脈”即在“一核四廊”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內部自然環境格局基礎和未來市民游憩需求、生態隔離需求,組織多條次級生態綠脈。

功能分區在中心都市區空間布局方案和總體結構的基礎上,根據上述功能分區原則,規劃將都市區劃分為20 個功能片區,詳見下表。

序號

功能區名稱

主導屬性

(核心功能)

輔助功能

特色要素

組織要點

1

咸寧城市核心區

現代服務業

休閑、生活

交通樞紐

濕地景觀

功能綜合生態融合

2

文化休閑宜居區

文化展示、娛樂休閑生活

生活

人文景觀

山體景觀

景觀保護

文化推升

3

溫泉國際旅游度假區

旅游度假

生活旅游服務

文化與自然景觀

集群整合

城旅對接

4

咸東高新技術產業區

工業、物流

生產服務

高新技術產業

強度控制

服務配套

5

咸安生態產業區

工業

生活

綜合服務

生態型園區

規模控制

環境保護

6

咸東生態宜居區

生活

生活服務

生態型住區

品質環境

生態特色

7

東郊低碳產業區

工業

生活

綜合服務

低碳產業

生態組團

門類控制

8

橫溝生態產業區

工業

生活

綜合服務

生態型園區

生態組團

產城一體

9

汀泗橋文化旅游產業綜合區

文化展示、旅游休閑

生活、工業

綜合服務

歷史文化

服務完善

板塊隔離

10

向陽湖現代農業區

現代農業

生活

綜合服務

特色現代農業

規模控制

服務配置

11

城北生態郊野公園

生態保護

游憩

自然濱水景觀

生態保護

設施引入

12

城西生態郊野公園

生態保護

游憩

自然山林景觀

觀生態保護

設施引入

13

梓山湖中心區

現代服務業

休閑、生活

濱湖景觀

交通銜接湖城融合

14

梓山湖科技文化區

科技、文化、教育

生活

綜合服務

教育文化與湖濱景觀

生態組團

培育集群

15

賀勝創新產業區

工業、物流

生活

綜合服務

新興工業

產城一體

生態格局

16

咸嘉新城中心區

現代服務業

休閑、生活

濱湖景觀

湖潤城景

活力中心

17

臨港物流與現代制造產業區

交通、物流、工業

綜合服務

港口

交通整合

環境保護

18

咸嘉創智產業區

創意產業

生活

綜合服務

2.5次產業

智慧格局

未來之城

19

西涼湖國際旅游體驗區

體驗

旅游度假、生活、綜合服務

湖泊景觀

國際標準

適度開發

20

湖濱娛樂休閑區

休閑、游憩

生活

綜合服務

濱湖景觀

城湖之間

宜居宜游


空間策略:北拓東展,東工西旅棲中央;綠廊連心,文化生態筑脊梁。

空間拓展以向東、向北為主,西北- 西- 西南適度發展。東拓是城市產業功能的主要布局方向,依托現狀經濟開發區建設基礎,進一步拓展東北縱深地域,以連片開發為主,形成較大規模的新興產業集聚區。同時可擇機跨越咸通高速公路向東進一步拓展產業空間,同時在溫泉東側配置相應的生活空間,形成產城較為平衡的發展格局。

一、相關規劃

(一)湖北咸寧經濟開發區(二期)控制性詳細規劃(已批)

2009年,為推動開發區的發展,依據咸寧市總體規劃編制了《湖北咸寧經濟開發區二期控制性詳細規劃》,并在2012年依據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對開發區二期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修編,以便于更好的切合開發區用地的發展需要。


戰略定位:開發區將實現從“政策導向”到“環境導向”、從“粹工業”到“多元產業”、從“單一園區”到“全功能城區”的轉變,實施“生態漸進”策略、“產業多元”策略、“區域聯動”策略,建成城區互動——城市空間的拓展區、區區聯盟——產業經濟的騰飛區、區鄉協作——城鄉和諧的合作區及分期統一——園區建設的示范區。

相對于整個經濟開發區,二期以綜合開發為主,突出“生態工業新城”定位,其產業以發展生物醫藥、現代制造業等工業為主,食品飲料業、產品包裝業、紡織服裝業為輔,佐以生態工業、辦公服務業、金融科研業。調整一期產業結構與產業集成度的同時,突出開發區整體的生態化特色。

規劃結構及功能分區:以“三軸四核五組團”為統率,串聯以產業為主導的各片區,形成以“復合的網(居住、產業、服務、綠化復合的網絡)、生長的軸(城市拓展軸、產業發展軸、山水景觀軸為生長軸)、集聚的核(綜合商業服務與景觀之核)”為特征的新空間,為經濟開發區服務設施的完善、產業的發展和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

“三軸”:沿永安大道、橫三路形成的城市拓展軸及產業發展軸,沿工業大道形成的人文自然景觀軸。

“四核”:物流、產業、商務和綜合服務四大核心

“五組團”:分布在107北側的物流組團,位于園區中心的工業組團,一二期交界處的中心商務組團以及沿賀勝路沿線分布的商業、居住組團。

(二)咸寧市橫溝橋鎮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已批)

為促進橫溝橋鎮與咸寧經濟開發區(高新區)、職教新城的對接,豐富主城區城市功能,指導橫溝橋鎮的城鎮用地開發,結合城際鐵路橫溝橋站的建設,加快城鎮基礎設施發展,深化落實《咸寧市咸安區橫溝橋鎮總體規劃(2010—2030)》,橫溝橋鎮政府于2012年編制了《咸寧市橫溝橋鎮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鎮核心開發策略

1)、融入咸寧市,對接大武漢

根據橫溝橋鎮核心區自身優勢和區域發展形勢,應快速融入咸寧市,一體化發展,依托咸寧市對接武漢,提升小城鎮綜合實力。

2)、整合科技組團,服務武漢都市圈

橫溝橋鎮在發展進程中,應充分打造比較優勢和絕對的競爭品牌,借助職教新城機遇,整合科技組團。大力發展有特色、創品牌、出效益的職業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持。

3)、提升工業集群,承接產業轉移

以規模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擴產增容為支撐,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機制,努力在大項目上尋求突破;完善工業園區軟硬環境建設,吸引武漢市向外轉移的產業;將農村城鎮化、工業現代化通過農村就業培訓結合,推動兩者相互促進式發展。

4)、建設商貿市場,輻射鄂南城鎮

橫溝橋鎮歷來為鄂南地區農副產品的集散地,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和交通條件的日益完善,應結合自身農業產品和工業優勢。建設楠竹、花卉、有機水果、生豬、建筑建材等專業交易市,同時激活繁榮鎮區商貿服務業,形成輻射鄂南地區的商貿強鎮。

5)、創新土地制度,推進城鎮化進程

無論農業的規模經營還是農業用地變為城市用地,都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科學土地制度。鼓勵農戶將土地通過轉包、轉讓、互換、入股、租賃等方式在集體經組織范圍內流轉,從而推進規模經營,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擴大就業、促進農村人口轉移,推進城鎮化進程。

空間結構

總體空間環境充分考慮規劃區與地塊周邊環境、鎮區之間的關系,形成“三心三軸五區”的空間景觀結構。包括集團總部辦公、金融保險、中介咨詢、高檔酒店、購物中心、時尚娛樂等功能,同時完善社區功能,包括居住、零售商業、餐飲服務、文化娛樂、體育休閑、醫療保健等。

1)、三心:沿東升路、利民路形成的老鎮區綜合服務中心;城際鐵路站前廣場的商業中心;南溪路北側的東部綜合服務中心。

2)、三軸:即沿武咸城際鐵路形成的南北區域對外交通拓展軸,沿107國道形成的南北區域聯系軸,沿站前大道形成的南北城鎮發展軸。

3)、五片區:規劃區以現狀自然景觀形成的生態環境和規劃路網為基礎形成了五大功能區,

(三)《咸寧市橫溝橋鎮光谷南生態示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已批)

為適應這些變化,實現城市的科學發展,協調城市的土地功能,落實總體規劃目標,進一步控制和指導橫溝橋鎮建設與管理,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滿足區域用地發展需求,完善區域功能,2015年底編制《咸寧市橫溝橋鎮光谷南生態示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該規劃未批,將其作為本次規劃產業及用地布局的參考。


性質定位: “產城一體”建設示范區,橫溝橋鎮東部綜合生活服務區,光谷南產業基地綜合配套服務區。

功能定位:總部辦公、科技研發、休閑娛樂及居住服務集中的城市綜合功能區。

功能分區:1)生活區:以城市公益性服務設施,如行政辦公、教育科研、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及居住、服務配套功能為主,滿足橫溝橋鎮的生活需求,同時形成橫溝橋鎮城鎮化建設的生態示范功能區。2)科技園區:以咸寧職教園區為依托,引進萬維立視夢創園(3D科技城),同時保留山水農莊以及自然山水資源,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態科技園區。3)雙創區:雙創區充分體現產城一體化及產城融合發展的理念,大力發展總部辦公、科技研發等生產服務性產業,利用生活區的服務配套資源,通過成果轉化,帶動周邊產業用地建設及經濟發展。4)生態區:作為橫溝橋鎮城鎮生活區東部拓展的生態屏障的生態區,結合高壓走廊、道路防護綠地及部分不宜建設的自然山體等,形成產業基地與生活區之間的生態防護屏障,確保生活區的環境質量和生活安全。同時也是城市生活、生產功能分區的重要限制要素和控制空間。

(四)咸寧市職教新城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未批)

目前咸寧職業教育(集團)學校校區已建成,為引導片區有序、合理的開發建設,構筑咸寧市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基地和高科技研發中心,將教育、科研與配套服務緊密結合,提高城市形象,以《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 (2010-2030年)》為依據,2014年編制了《咸寧市職教新城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該規劃未批,將其作為本次規劃產業及用地布局的參考。


目標定位:咸寧市中高級職業技能人才的培育基地,與經濟開發區共同建成集教育、科技、生產為一體的特色科教區域,服務全省的現代化職業教育片區。

功能布局:“規劃形成“一核、兩心、三軸、五片區”的功能結構。

“一核”:在香城大道東側與橫三交叉口處形成整個片區的綜合服務核心。

“兩心”:規劃結合用地布局在兩個居住組團內形成兩個組團服務中心。

“三軸”:結合規劃道路及其功能形成二條城市發展軸和一條區域交通聯系軸。①城市發展軸。根據城市發展趨勢及發展需求,規劃將香城大道與橫三路老定位為城市發展軸。②區域交通聯系軸。根據城市功能組織及片區空間聯系,將武咸快速路定位為區域聯系軸。?

“五片區”:以城市發展需求、用地布局、生態綠地以及主要道路間隔,形成五個特色明顯、聯動共生的功能片區;位于規劃區北側,以特色高檔住宅和公共服務設施形成的“科研配套服務區”;圍繞橫二路生態公園所形成的 “科研片區”;以咸通高速依托形成南北兩側的“科教片區”;在工業大道以北,通過香城大道以東設置特色高檔住宅與商業服務設施的聚集,形成商業與居住混合布局的“科教配套服務區”。

二、規劃評析

在上位規劃《咸寧城市總體規劃》及《咸寧全域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中,均提出咸寧的未來是發展經濟,建設鄂南強市,其重點為經濟建設,而經濟建設的重點依托于全國性的產業轉移以及承接武漢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外延及配套。咸寧市總體空間發展策略:北拓東展,東工西旅。東拓是城市產業功能的主要布局方向,依托現狀高新區建設基礎,進一步縱深拓展東北地域,以連片開發為主,形成較大規模的新興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高效清潔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加工等現代輕型制造業、新型低碳技術產業以及生態旅游等生態型產業,建設成為高效清潔能源基地、新材料加工基地、生態食品加工基地、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和生態旅游與休閑度假養生基地。積極承接武漢職教轉移,在橫溝橋集中建設以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創業孵化、高新技術研發等產業的職教基地,為咸寧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建設咸寧職教品牌。依托現有山水自然景觀,建設專題綠化公園,提升園區景觀形象。

規劃區在總體規劃中納入咸寧市主城規劃區內,是主城功能向東北外延,聯系賀勝新城甚至武漢的重要功能空間。通過相關規劃,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規劃區涵蓋有大量的規劃,每一個相關規劃均對相應區域的功能和產業提出了一定的構想和要求,但是缺乏整體統籌,導致總規確定的目標和原則得不到有效的落實。同時,雖然橫溝橋鎮被納入城鄉規劃區,但其行政建制依然保留,導致其在用地發展、城鎮管理、產業布局等諸多方面與各類城市、新區管理機構存在沖突,不利于高新區、橫溝橋鎮、各類產業區甚至咸寧市的健康穩定發展。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城市發展、城鄉規劃、三農問題的重視,“城鄉一體化”“四化同步”“新型城鎮化”“多規合一”等現代規劃理念的提出和發展,對于現代城市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咸寧市通過探索新的托管管理機制,通過規劃先行,指導發展的原則,在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四化同步建設方面,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對于咸寧的城鎮發展及城鎮化推進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


第三章?現狀評析

一、現狀概況

1.地理位置及歷史沿革

1.1 地理位置

規劃區位于咸安區東部偏北,地處東經114°13′至114°27′,北緯29°50′至29°59′之間,東與雙溪橋鎮、高橋鎮交界,南與馬橋鎮接壤,西與官埠橋鎮毗鄰,北與賀勝橋鎮相連。橫溝橋鎮區距武漢70公里,南與咸安、溫泉構成邊長10公里的“金三角”, 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爆發點,是武漢大都市經濟圈與贛湘經濟走廊的必經之地。規劃區位于咸寧市東北部,與武漢市江夏區之間僅隔著賀勝橋鎮。規劃區位于武漢城市圈南部,距離武漢市僅70公里,位于武漢城市圈1小時交通圈內。同時,與位于武漢市的東部,作為全國高新區中的綜合實力排名前列和具有示范作用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距離約為40公里,交通距離更近,對于承接東湖高新區的產業輻射和帶動具有更高的效率。規劃區的地理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1.2 交通區位

規劃區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獨特,基礎設施完善。隨著城市圈建設的加速以及傳統交通聯系方式的完善,咸寧市與武漢市及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城市的交通聯系日益完善和緊密。京廣鐵路、武廣(京廣)高鐵、以及規劃建設的咸宜吉鐵路貫穿咸寧市,武咸城際鐵路已建成通車,南北貫穿規劃區及咸寧市,使咸寧市能便捷的利用武漢甚至北上廣深優越的交通資源。同時,貫穿規劃區的咸黃高速與周邊的京港澳高速、咸通高速以及外圍的杭瑞高速等將規劃區、咸寧市與國家高速交通系統形成網絡,形成通達全國的快速公路交通系統。而107國道、新建的武咸快速通道、東外環、317省道等,將規劃區與武漢形成密切的區域公路網。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密度較大的城市道路網絡,形成水運、鐵路、高速公路以及快速交通于一體的區域交通聯動系統,區域交通優勢明顯。特別是新建的武咸快速通道及武咸城市鐵路,將咸寧高新區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緊密聯系,與武漢城區快速道路,形成半小時交通網絡,大大提高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之間的交通效率,對于規劃區的人口、技術成果、產業等轉移及對接,實現產城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3 歷史沿革

明朝正德年間,本地人汪興隆在現橫溝火車站北約50米處建一座單孔石拱橋,取名橫溝橋,故地因橋而名,為一小集鎮。1938年設火車站后,高橋、大幕一帶土特產取近道由此外運,小鎮日趨繁榮,商家聚增,人口逾三千。1949年6月廢舊制,設橫溝區,轄21個保。1951年1月改為第三區,轄21個村,同年11月建立鄉政權,轄橫溝、官埠、余花、孫田、賀勝、窯嘴、張公7個鄉;1956年6月區更為指導組,轄域未變;1957年9月第三區改為橫溝區,轄官埠、余花、孫田、賀勝、窯嘴、張公6個鄉和橫溝鎮;1958年8月成立橫溝公社,轄賀勝、余花、橫溝、窯嘴、孫田、張公6個管理區。1961年11月恢復橫溝區,轄賀勝、余花、孫田、窯嘴、張公5個公社和橫溝鎮;1975年2月撤區設橫溝公社,轄原孫田、橫溝公社和原橫溝鎮;1984年1月撤銷公社恢復區鄉制,設橫溝區,轄六鄉三鎮:官埠橋鄉、張公鄉、橫溝橋鄉、孫田鄉、余花鄉、賀勝橋鄉、橫溝橋鎮、賀勝橋鎮、官埠橋鎮。1984年7月橫溝橋鎮與橫溝橋鄉合并,官埠橋鎮與官埠橋鄉合并,賀勝橋鎮與賀勝橋鄉合并,橫溝區轄三鄉三鎮:張公鄉、孫田鄉、余花鄉、橫溝橋鎮、賀勝橋鎮、官埠橋鎮。1985年9月橫溝區改為原市轄橫溝橋鎮,原橫溝橋鎮并入橫溝鄉,鎮轄橫溝鄉、孫田鄉、余花鄉、張公鄉和賀勝鎮、官埠鎮;1987年9月撤區并鄉,橫溝橋鎮轄原橫溝鄉、孫田鄉、原雙溪橋鎮的楊畈鄉共17個村,1個居委會、227個村民小組。2005年2月行政村合并,轄袁鋪、孫田、涼亭垴、群力、孫祠、付橋、李堡橋、長嶺、鹿過、楊畈10個村和橫溝居委會,228個村民小組,306個村莊。2008年1月,橫溝居委會分為朝陽社區居委會和利民社區居委會。全鎮總人口6.3萬人,流動人口1.0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3662人,勞動力14668人。2015年,為推動高新區建設,市政府進行新的行政區劃,將隸屬于官埠橋鎮的栗林村、甘魯村、馬安村劃入橫溝橋鎮,形成新的橫溝橋鎮。新的橫溝橋鎮托管于高新區,形成獨特的行政管理體制。

1.4 行政建制區劃

咸安區橫溝橋鎮是湖北省綜合改革試點鎮、咸寧市市級中心鎮。2014年,全鎮國土面積115.68平方公里,轄袁鋪、孫田、涼亭垴、群力、孫祠、付橋、李堡橋、長嶺、鹿過、楊畈等10個村,朝陽社區居委會和利民社區居委會2個居民委員會,228個村民小組。栗林村、甘魯村、馬安村隸屬于官埠橋鎮。

近幾年,隨著咸寧市經濟發展和產業推動,高新區二期、職教園等城市主要功能區布置于橫溝橋鎮,弱化了橫溝橋鎮的鎮村行政區劃功能,更多的以功能區為主體進行管理和建設。規劃區用地和管理結構復雜。

為加快咸寧市經濟發展,推動產業功能區建設,2015年咸寧市對橫溝橋鎮及官埠橋鎮部分村莊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將本次規劃涉及的原官埠橋鎮的栗林村、甘魯村、馬安村劃入橫溝橋鎮,與原橫溝橋鎮合并成為新的橫溝橋鎮。并以此為基礎,將橫溝橋鎮及高新區一二期納入高新區托管,作為咸寧市四化同步試點區域。

1.5人文歷史及文化旅游資源

在明朝正德年間,李堡橋三組余公佩鄉試舉人,任四川瀘州直隸州知州;明朝嘉靖年間李堡橋村一組余士禮鄉試舉人,任四川瀘州直隸州知州;清朝順治年間,朝陽社區鄭家鄭野謀出任翰林院侍讀;民國時期李堡村汪碼頭愛國學者,精通日、英、俄、法四國語言的汪振華,任武昌中華大學教授、湖北新學委員會主任,翻譯過不少名著,著有《智能論》。在革命戰爭期間,有廖光貴、錢光福、吳家運、盧隆盛、鄭榮壽等24位革命先烈為國捐軀;200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涼亭垴村施巧云、孟怡傅“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章;長嶺村鎮萬明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兩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三次;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鄧茂芳、程傳利、劉啟善、華德林、劉平、金惠華、蔡廷才、曹曉蘭、劉興華等國級、省級模范人物;全鎮在國內工作的縣團級干部39人,在國內外工作的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工程師、高級知識分子65人。

橫溝橋鎮風土人情十分濃郁,與咸安區民俗相同,方言相似。佛教傳入橫溝已久,一九四九年前佛教有鶴林寺、張王廟(始建年代無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被拆除,1993年漢陽歸元寺出資,在孫祠村鶴林寺原址重建,建筑面積273平方米,有道士1人。位于付橋村丁家堰旁的張王廟,經三次搬遷重建,現建面積460平方米,有尼姑8人。基督教1994年3月從賀勝茶場傳入橫溝橋鎮,現有基督教堂5個,教徒340人。

古跡有鶴林寺、張王廟、文昌塔。文昌塔位于橫溝橋鎮鹿過村,始建年代無考,相傳三百多年前,周家秀才昌軒看中翠姻塘風水寶地,在此修建文昌塔擋一垅風水,塔為六角形三層,高十二米,塔內貢有神位,內有木梯可上三層,塔外每層菱角裝有銅鈴共18個。1966年,被“破四舊”拆除。1995年鹿過村部分村民出資,在原塔舊址下移150米處仿建文昌塔,現文昌塔占地面積60平方米,塔為六角形,高12米,裝銅鈴18個,塔中部書寫“文昌塔”三字。

近年以來,橫溝橋鎮已成功申報省級“文明鎮”,并通過開展 “全民閱讀進家庭”活動、“農民詩歌大賽”、電影、戲劇下村組等活動,在全鎮掀起了愛文崇文的熱潮,學習型社會建設初見成效。橫溝橋鎮深度挖掘民間藝術作品,創作的民間節目“雙推車”、方言三句半“楊爹逛新城”和廣場舞《火火的咸寧》、《咸寧山歌》多次代表市、區參加文藝匯演;橫溝橋鎮農民自發組建的農民詩社和中老年詩書畫協會的各項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由這些農民詩人創作編寫的《心語小集》已改版為《橫溝新曲》,并以每年四期的頻率彩印刊出。

1.6自然環境條件

高新區(含橫溝橋鎮托管區域)國土面積149.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09.42公頃,水域面積709公頃,林地6066公頃。森林覆蓋率44.3%,主要植物有桂花、杉樹、松樹、樟樹、柳樹,主要動物有蛇、野雞、野兔、野豬。規劃區屬丘陵地帶,平均海拔44米,地勢平坦,以坡地為主。年平均氣溫16.7℃,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境內河溪18條,主要有橫溝河、楊畈河。建成水庫12座,總庫容638萬立方米,其中小<一>型1座,<二>型11座。;開挖干渠、支渠15條,總長67千米;大小塘堰1218處;建提水工程電灌站13個,裝機總容量407.5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262公頃,有效灌溉達87%。

小<一>型:五一水庫

小<二>型:甘周水庫、汪塘水庫、施太乙水庫、山垅水庫、畢家垅水庫、王家祠水庫、甘祠水庫、陳堡水庫、楊施塘水庫、程 堡水庫、王海垅水庫。

2.社會經濟情況

2.1 人口情況

高新區包括袁鋪、孫田、涼亭垴、群力、孫祠、付橋、李堡橋、長嶺、鹿過、楊畈、栗林、甘魯、馬安等13個村,朝陽社區居委會和利民社區居委會以及旗鼓村、雙泉村、浮山村、官埠村及浮山茶場等村組部分用地。規劃區總戶籍人口約為7.5萬人。同時,因高新區及職教園的建設,涉及大量的就業人口及教育通勤人口。

2013年橫溝橋鎮人口增長情況一覽表

年份

出生

死亡

自然增長

總人口

人數(人)

出生率(‰)

人數(人)

死亡率(‰)

人數(人)

自然增長率(‰)

2002

272

7.84

311

8.96

-39

-1.12

34821

2003

295

8.73

314

9.29

-19

-0.56

33929

2004

306

8.81

218

6.27

88

2.54

34646

2005

312

8.94

220

6.3

92

2.64

34848

2006

348

10.47

55

1.65

293

8.82

33220

2007

360

10.62

150

4.42

210

6.2

33871

2008

339

9.84

393

11.42

-54

-1.58

34177

2009

436

12.39

39

1.1

397

11.29

35164

2010

453

12.86

488

13.85

-35

-0.99

35354

2011

506

14.05

176

4.88

330

9.17

35987

2012

530

14.43

110

2.99

420

11.44

36713

2013

573

15.22

117

3.1

456

12.12

37624

由上表可看,2002到2013年橫溝橋鎮總人口自然增加了約2800人,鎮域人口正處于正增長階段,自然增長率率達到1.2%。

2.2 規劃區鎮村人口規模及鎮村體系現狀

根據橫溝橋鎮鎮域內行政村的用地和人口規模看,現狀鎮域內形成明顯的村鎮等級體系。

2013年橫溝橋鎮村莊人口規模分級一覽表

規模分級()

數量()

名稱()

5000

1

鎮直區域(8402),包含朝陽社區(4169);利民社區(4233

3000-5000

3

袁鋪村(3186);楊畈村(4997);孫田村(4143);

1000-3000

7

涼亭垴村(2886);群力村(2588);李堡橋村(2694);付橋村(2455);孫祠村(2394);長嶺村(2254;鹿過村(1950

合計

11


通過表格及提供資料可以看出,橫溝橋鎮鎮域鎮村體系結構在人口方面體現較為明確,分為一個中心鎮(鎮直區域),包括朝陽社區和利民社區;2個中心村,袁鋪村和楊畈村;7個一般行政村。對于孫田村人口規模較大而劃入一般行政村,則更多的是結合橫溝橋鎮鎮域總體發展方向和體系結構確定。

對于一般行政村,由于人口規模較小,但自然村組和村灣較多,人口集中度不高,各類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條件較差。

2015年市政府對橫溝橋鎮進行新的行政區劃,將栗林村、甘魯村、馬安村等納入其中,與旗鼓村、雙泉村、浮山村、官埠村及浮山茶場等村組部分用地一起由高新區統一進行管理。新的行政區劃后,新納入的村組因大量用地作為高新區現有建設用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作為城中村不納入村鎮等級。

2.3 經濟發展情況

高新區經濟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橫溝橋鎮鎮村工農經濟,二是高新區的工業經濟。

橫溝橋鎮國內生產總值狀況統計表


項目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萬元)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產值

(萬元)

比重

%

產值

(萬元)

比重

%

產值

(萬元)

比重

%

2009

143121

27817

19.4

81304

56.8

34000

23.8

2010

212923

31527

14.8

135396

63.6

46000

21.6

2011

324223

35223

10.86

230000

70.94

59000

18.2

2012

363874

39374

10.82

250000

68.7

74500

20.48

2013

495475

45875

9.26

354300

71.5

95300

19.24

年份

種植業產值

林業產值

畜牧業產值

漁業產值

農林牧漁業服務業

2009

11676

1999

13064

858

220

2010

13834

1881

14922

761

129

2011

15411

1490

17286

899

137

2012

17767

1591

18672

1145

199

2013

18498

2038

23841

1293

215

橫溝橋鎮農業總產值調查表(萬元)

2014年橫溝橋鎮完成工業總產值41.38億元,其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億元,完成農業總產值5.49億元;完成國、地兩稅收入4335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91億元;招商引資項目14個,協議引資達20億元,其中到位資金4.16億元;實現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1.8億元;完成外貿出口2770萬美元;新增規模以上企業3個,全鎮規模企業達17家;農民人平純收入10887元。


目前,兩大投資過億項目中,祥天項目一期建設已基本到位,計劃于今年5月并網試發電;嘉源集團旗下的嘉源制衣現已建成投產,嘉源鞋業已完成廠房建設和機械安裝,預計于2015年正式投產。群力機電產業園成功實現“滿園工程”,入園企業達19家;孫祠工業園一期600畝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部完成,目前簽約企業已達5家。

鎮域經濟發展注重特色,按照“穩定一產業、突出二產業、發展三產業”的原則,調整產業結構,營造出發展中比較優勢的雛形,其中第二產業在橫溝橋鎮的經濟構成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服務產業所占比例過小,反映了橫溝橋鎮綜合服務能力滯后,難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中對服務業的要求,急需大力發展三產,提高三產比重。

近幾年的發展中,工業比重和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每年保證在10%以上的高速增長,工業已成為橫溝橋鎮的支柱產業結構。隨著咸寧高新區的發展和建設,與橫溝橋鎮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橫溝橋鎮的工業經濟將更加突出。同時,工業經濟發展帶來的服務需求,對橫溝橋鎮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同時,作為規劃區建設用地及經濟主體咸寧高新區,2014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2億,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億,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7.35億元,完成稅收收入11.19億元,其中國稅完成9.18億元,地稅完成2.01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高新技術企業18家,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9.21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05億元,高新企業數占規上企業數比重32%。

產業分布與去年相比,食品飲料行業下降8.1個百分點,先進制造行業下降1.4個百分點,紡織服裝行業下降0.7個百分點,新能源與節能環保下降0.5個百分點,生物醫藥行業上升1個百分點,新材料行業上升7.9個百分點,電子信息行業上升1.2個百分點,包裝印刷行業上升0.2個百分點。

2.4產業情況

本次規劃區產業現狀主要分為鄉鎮工業及橫溝橋鎮鎮區的生活性服務業。

鄉鎮工業主要是規劃區范圍內的祥天工業園及零散分布于規劃區內的食品加工、鐵廠、磚廠等。

而生活性服務業主要為傳統小商貿服務、建筑建材、公路運輸等服務產業。

3.土地利用現狀

規劃區范圍內,建設用地面積為349.09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33.18%。其中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為275.61公頃,占總建設用地的78.95%,村莊建設用地面積約為43.35公頃,占總建設用地的12.42%,區域交通設施用地面積約為30.12公頃,占總建設用地的8.63%。非建設用地面積約為703.14公頃,占總用地的66.82%。以農林用地為主體,用地面積約為644.80公頃,占總用地的61.28%。水域面積約為58.34公頃,占總用地的5.54%。

城鎮建設用地主要集中于橫溝橋鎮鎮區等,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儲用地、交通設施用地、公用設施用地、綠地及空地等用地。

(1)居住用地

現狀居住用地面積為139.19ha,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約50.50%。現狀居住用地主要為橫溝橋鎮鎮區的新建居住小區、集中村民還建點及現有集中居民點,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道路系統等配套較完善,生活服務水平較高。現狀小區以多層、小高層建筑為主,還建點以低層為主,新建以3-4層為主,建筑質量整體較好。鎮區現狀集中村民點主要分布于鎮區北部、西部,一般為磚瓦和磚混結構,其中大部分有10年以上歷史,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建筑布局結構散亂,整體環境質量低下,環衛設施缺乏,環境質量較差。

(2)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面積約為7.64公頃,占城鄉建設用地的2.77%。主要為行政辦公用地、教育用地、醫療衛生用地及社會福利設施用地。其中行政辦公用地主要為橫溝橋鎮的政府行政服務機關用地、各村組綜合服務樓等,如政府、財政所、土管所等,面積約為2.89公頃。教育用地主要為橫溝橋鎮區現有的橫溝中小學用地,用地面積約為3.51公頃。醫療衛生用地主要為橫溝橋鎮鎮區的衛生院,小型社區衛生服務點納入相應居住用地,用地面積約為0.56公頃。社會福利設施用地為橫溝橋鎮位于107國道北部橫溝橋鎮福利院,用地面積約為0.69公頃。

(3)商業服務設施用地

商業服務設施用地主要為商業設施用地、商務設施用地及加油站用地。總用地面積約為8.62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3.13%。

現狀商業服務設施配套集中在橫溝橋鎮鎮區,設施較齊全,酒店、商場、飯店、賓館、市場、銀行網點、各類技術服務機構、加油站、換氣點等市政設施網點、診所、培訓機構、機械修理等等,門類較多,應有盡有,但層次較低,規模較小,屬小區級配套商業,除少量獨立用地外,大量結合住宅布置,綜合性商業不足。主要沿107國道兩側布置,結合居住建設。

(4)工業用地

現狀工業用地主要集中布置于鎮區西南側祥天配套產業園,以新能源及環保工業為主,其他小型工業用地零散分布于規劃區,包括食品加工、鐵廠、磚廠、建材加工等。總用地面積約為35.58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2.91%。其中,一類工業用地面積約為22.08公頃,二類工業用地面積約為12.88公頃,三類工業用地面積約為0.62公頃。

(5)倉儲用地

倉儲用地主要為位于317省道以南的堆場,總用地面積約為0.29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0.1%。

(6)交通設施用地

主要為各級城市、鎮村道路,主要包括107國道、賀勝路、317省道、站前大道、橫常公路等區域主要干道,也包括東升路、朝陽路、橫溝橋北路等鎮區支路。整個區域現狀缺乏相應的交通設施,停車場、公交站場等,公共或長途汽車均占用道路運營。現狀主要交通設施為位于武咸城鐵橫溝東站周邊的站前廣場及待建的長途客運車站,交通設施用地面積約為57.93公頃,占城鄉建設用地的21.02%。

(7)公用設施用地

現狀公用設施用地面積約為12.30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28%。

現狀公用設施主要為供應設施。主要橫溝橋鎮鎮區的郵政所,橫溝110KV變電站,孫田220KV變電站、廢棄的橫溝水廠、思源水廠、液化氣站和天然氣門站等,其中液化氣站和天然氣門站面積較小,結合生活區建設。思源水廠日供水規模4萬噸,供水覆蓋橫溝、賀勝、官埠橋及高新區。供應設施用地面積約為12.30公頃。現狀有儀征-長嶺原油管自西南向東北斜穿規劃區,在高新區橫一路(光谷南二路)附近沿路改線敷設。

(8)綠地

現狀綠地主要包括公園綠地。總用地面積約為2.99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08%。

公園綠地主要布置于橫溝橋鎮鎮區,位于鎮區生活區中心,主要道路交叉口處,是居民日常活動的重要公共空間。主要包括4處街頭綠地。

(9)空地

新增一類用地為空地,主要為規劃區范圍內用地以平整,未進行建設,也無具體的城市功能和用地性質的一類用地。。總用地面積約為2.04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0.74%。

(10)村莊建設用地

村莊建設用地主要為橫溝橋鎮鎮區以外集中的農村居民點用地。村莊建設用地分散,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配套滯后,生活環境質量較差。在未來的城鎮發展中,現狀村莊建設用地是村莊整治及合理遷并的重點。總用地面積約為43.35公頃,占總用地的4.12%。

(11)區域交通設施用地

區域交通設施主要為京廣鐵路、京廣高鐵、武咸城際鐵路等鐵路線路用地,以及蘄嘉高速等高速道路用地。107國道、317省道以及相關的縣道、鄉道等道路承擔城市道路功能,將其列入城市道路用地計算。區域交通設施用地面積約為30.12公頃,占總用地的2.86%。

(12)非建設用地

非建設用地主要是水域、農林用地。為便于區分,本次規劃將農林用地分為林地、一般耕地及基本農田。非建設用地面積約為703.14公頃,占總用地的66.82%。

其中水域用地面積約為58.34公頃,主要為橫溝河區域內的塘、渠等規劃區范圍內的自然水體,水庫水質較好,但塘渠水質一般。

農林用地面積約為644.80公頃,占總用地的61.28%,是規劃區的主要用地。主要為規劃區范圍內的各類自然山體、苗木林地、果園和一般耕地,西南角有少量基本農田等。

土地利用現狀一覽表

 

分類序號

用地代碼

用地名稱

面積(公頃)

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

建設用地

1

R

居住用地

139.19

50.50%

其中

R2 二類居住用地

129.61

47.03%

R9 新型社區用地

9.58

3.48%

2

A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7.64

2.77%

其中

A1 行政辦公用地

2.89

1.05%

A3 教育科研用地

3.51

1.27%

A5 醫療衛生用地

0.56

0.20%

A6 社會福利設施用地

0.69

0.25%

3

B

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8.62

3.13%

其中

B1 商業設施用地

8.17

2.96%

B4 公用設施營業網點用地

0.45

0.16%

4

BR

商住混合用地

9.03

3.28%

4

M

工業用地

35.58

12.91%

其中

M1 一類工業用地

22.08

8.01%

M2 二類工業用地

12.88

4.67%

M3 三類工業用地

0.62

0.23%

 

W

物流倉儲用地

0.29

0.10%

5

S

交通設施用地

57.93

21.02%

其中

S1 城市道路用地

55.79

20.24%

S3 綜合交通樞紐用地

2.15

0.78%

6

U

公用設施用地

12.30

4.46%

其中

U1 供應設施用地

12.30

4.46%

7

G

綠地與廣場用地

2.99

1.08%

其中

G1 公園綠地

2.99

1.08%

 

 

空地

2.04

0.74%

合計

城市建設用地

275.61

100.00%

 

 

 

 

 

 

 

 


分類序號

用地代碼

用地名稱

面積(公頃)

占總用地比例(%

1

H

建設用地

349.09

33.18%

其中

H1 城鄉建設用地

318.97

30.31%

其中

H11 城市建設用地

275.61

26.19%

H14 村莊建設用地

43.35

4.12%

H2 區域交通設施用地

30.12

2.86%

2

E

非建設用地

703.14

66.82%

其中

E1 水域

58.34

5.54%

E2 農林用地

644.80

61.28%

合計

城鄉用地

1052.23

100.00%

4.周邊用地情況

(1)北部

規劃區北部與賀勝橋鎮(梓山湖新城)接壤。梓山湖新城是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東北部重點發展區,位于賀勝橋鎮西部,是城鄉規劃區“擁湖面江”東北向斧頭湖發展的高新科技及度假休閑節點。在全域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中,梓山湖新城被定位為中心城市副中心,“武漢南下第一城,咸寧中心城市副中心,以教育科研、旅游度假、濱水宜居為主導的生態科技新城”。重點培育面向武漢的高等院校和科技研發承接功能,濱湖特色的高端旅游度假功能,面向武漢的第二產業承接功能,商業、商務、休閑和旅游服務等綜合性現代服務業功能,濱水特色生態宜居功能。

(2)南部

規劃區南部為高新區一期、二期及金融信息港用地。是城市現狀重要的產業空間和教育可研服務空間。橫溝科學城作為現代服務業集中區和生活配套區,南部產業空間和科教培訓空間對科學城的發展具有有力的支撐作用。

(3)西部

西部為規劃建設的大洲湖生態濕地示范區及北部空間,是城市重要的生態景觀屏障區和旅游休閑區。

(4)東部

東部為高新區光谷南產業基地,是未來高新區產業建設的重要空間,也是現代新型產業的重要集聚區。

5.現狀生態要素分析

5.1 現狀生態要素

規劃區內建設用地集中布置于西北部,周邊分散的村域用地中多為農林用地,現狀生態環境整體良好,植被豐富,人工建設較少。現狀生態要素主要包括林地(自然林、經濟林)、水域、農田、苗圃、果園等自然生態要素貫穿整個區域,構成整個區域的生態特征。


1) 林地

規劃區處于丘陵地區,山體資源豐富,占整個規劃區用地的大部分。山體植被良好,以喬木生長為主,樹林茂密,綠化覆蓋率高。大部分為人工經濟林,少量為自然林。經濟林以竹種植、杉樹、桂花、松樹、楊樹等為主,自然林則多種樹種雜亂種植。雖價值不高,但景觀條件良好。

2)水域

境內河溪較多,主要有橫溝河、孫家灣港、及大量的堰塘、溝渠。部分塘堰等水域因過度開發,水質條件較差,水環境污染嚴重。部分堰塘因開發建設量小,周邊產業不多,水資源環境較好,水體清澈。

3)農田

農田是除林地外分布最廣的生態要素。主要集中于生活區周邊,山體之間的谷地,具有良好的灌溉條件和較平整的地形。大多耕地種植條件較好,與周邊的村落居民點共同形成了田園式的人工開墾風貌區。?

5.2 整體生態環境評價

規劃區內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山體自然植被豐富,自然景觀條件良好,水系發達。整體呈現出有機的山水景觀格局,具體可分為山體景觀、低洼良田景觀、水體景觀、村鎮聚落景觀。

1)山體、林地資源豐富,植被良好,環境優越;

2)農村居民點散布在整個區域,不成系統,設施不完善,生活條件較差。

3)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生產和生活的隨意性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如磚瓦廠用土直接從周邊山體挖取,生活垃圾隨處堆放在山體叢林中,生活污水自然排放池塘等,以上均無任何保護和限制措施,從而影響了該片區的整體生態環境。

6.現狀發展環境條件分析

6.1 優勢與劣勢(Strength and Weakness)

(一)優勢(Strength)

1)政策優勢

在“四化”同步發展的戰略框架下,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強調了建設“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明確了城鎮化建設方向和重點。? ? ?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中指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享受到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從實質上成為城里人而非單純的戶口城鎮化。國家發改委《關于支持各地開展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的通知》明確了五大發展任務:優化空間發展布局,推進產城融合發展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新產業、新業態為導向,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高端服務、現代物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基礎設施,合理布局教育、醫療、文化、旅游、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住居、商業、娛樂、休閑等設施,提升宜居宜業水平;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明確各類生態保護紅線;完善城鎮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近幾年,咸寧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綠色崛起”戰略。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創新創業作為咸寧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抓手。“扎實推進科技創新。繼續實施科技創新“五大工程”,即是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工程、科技企業創業與培育工程、專利發展工程、科技行政服務能力大提升工程、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突出咸寧高新區創新龍頭地位。加快企業創新主體建設,發揮湖北科技學院、咸寧職院、咸寧職教集團等創新領頭作用。探索建立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新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新一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提出“一城十區”的戰略構想,橫溝科學城所處的咸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迎來新時期的發展策略,以鄉村振興,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搭建“五園兩城一港”的區域空間發展體系,實現咸寧市城市副中心,高新產業示范區、創新產業聚集區、產城一體示范區的構建。咸寧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建設現代城鎮產業體系,以城鎮化為抓手,推動人口與產業共生,推進城鎮產業體系建設。實施“十大規劃行動”,推進城市功能新區、棚戶區改造、特色小鎮建設、以新型城鎮化拉動投資和消費。實施產業園區域城鎮融合發展,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互動。高新區作為咸寧市經濟產業發展的龍頭,在全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發展中起著示范帶頭作用。

2)區位優勢

咸寧市處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位置,位于“中三角”內,處于“小三角”的極點,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爆發點,是武漢大都市經濟圈與贛湘經濟走廊的必經之地。規劃區處于武漢進入咸寧的東北門戶位置,有利于工業企業的轉移接收,和工業物流等板塊的形成。同時規劃區作為主城區主要發展方向上的功能節點及主城區主副兩大節點和城市功能區之間的聯系區和緩沖區,區位條件優越。

3)交通優勢

規劃區周邊大交通格局十分理想,武廣高鐵、京廣鐵路途經規劃區,火車場站距規劃區不到10公里。城際鐵路南北貫穿規劃區,咸寧東站及橫溝橋東站位于規劃區南北生活區中心。蘄嘉高速通過武咸快速路與城市道路連接,并與京港澳高速、杭瑞高速連接,與主城區及武漢、長沙等周邊城市銜接,對外的水路、陸路、鐵路交通便捷,交通優勢明顯。

同時,107國道、武咸快速路、317省道、賀勝路等城市道路將規劃區與老城區連為整體,區域交通條件較好。

4)產業優勢

現狀規劃區結合高新區的建設,在科學城周邊以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并在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生物醫藥、機電電子制造、新材料環保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規模經濟效應,為產業拓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近幾年不斷強化的招商引資,高新技術的研發、應用,技術、產品、工藝的創新,高新區的工業發展潛力越來越大,經濟基礎越來越強,產業優勢日益明顯。

5)建設條件優勢

現狀為低矮丘陵地區,用地多為農田和自然林地,場地坡度多控制在15°以內,可建設條件較好,能轉化為建設用地的條件較好,遠期土地供應量較大,地價租金較低,開發吸引力較強。

(二)劣勢 (Weakness)

1)基礎服務設施滯后

規劃區以橫溝橋老鎮區為基礎,以居住功能為主,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盡完善。由于村民點分散,基礎設施配套難度大,農村生活環境較差。隨著高新區項目的推進,高新區對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甚至成為未來高新區發展的重要制約影響因素。

2)內部交通不盡完善

雖高新區建成區主要道路網系統基本形成,但橫溝橋老鎮區道路等級低,交通條件較差,且外圍大量村莊用地的村組道路系統,特別是偏遠區域的村組,道路系統缺失,道路質量一般,道路通行性和可達性較差。

3)產業技術性不高,水平較低

近幾年,咸寧市經濟建設加快,大力引入工業企業,發展產業園區。但咸寧一直以生態、旅游、農業等產業為主,工業發展基礎差,除土地資源外的工業原料資源缺乏,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規劃區作為城市的外圍的功能拓展區,其區域經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較低。同時,因前期的粗放型發展,產業整體素質偏低,產業發展較大程度依賴廉價的勞動力和政策優惠形成的成本優勢,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從產品結構看,產品檔次依然偏低,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少,附加值高的產品少,并且關聯度相對較小,產品鏈相對較短。從產業集聚度來看,“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低”的弊端依然存在,企業規模小,缺乏大型企業、龍頭企業的支撐。

4) 環境條件

周邊已建成的企業大部分為二、三類工業用地,如機電制造、食品飲料、醫藥化工等工業,對環境和資源造成一定影響,產生廢氣、廢水、廢渣,對空氣、土地及生態環境等產生污染。雖然有產業轉型及高新技術產業改造,但總體產業環境要素變化不大。同時,周邊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及基本農田保護區,對用地布局和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用地開發,對于現狀生態環境的選擇性保留和保護性開發提出更高的要求。

6.2 機遇與挑戰(Opportunity and Threat)

(一)機遇(Opportunity)

1)政策方面

“四化同步”“新型城鎮化”“多規合一”作為新的概念,在國家層面上對試點區域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并在多次會議文件和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反復強調。新概念的試點,能為區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緩沖,解決城市空間發展問題的矛盾,保證城市發展的科學合理。

2)區域基礎設施

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城市重大基礎設施配套得到完善。京廣高速鐵路的運行、武咸城際鐵路、咸通、咸黃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一方面加強了咸寧與周邊中心城市的產業發展、交通聯系,使其承接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轉移,同時為城市的新型工業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交通優勢帶來的人流、信息流、物資流在規劃區匯合,促進其成為經濟活躍地區。?

3)產業的轉移

近幾年,港澳臺投資重點開始向內地轉移,高、新、尖企業逐漸向內陸轉移,沿海城市因高額的成本,大量中端產業也向資源成本較低的中部區域集中。咸寧市位于京珠南北經濟走廊中部,由此帶來的諸如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使咸寧的投資環境得到空前的改善,營造積極載體和良好環境,主動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同時隨著武漢城市圈的發展及武漢產業建設,武漢的部分產業逐步向周邊城市擴散,均為咸寧高新區的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而產業的發展必然帶動大量的人口居住需要,服務產業和高新研發及教育培訓產業的需求將更為明顯,對科學城的發展將提供更為強力的支撐。

(二)挑戰(Threat)

1)前期投資的挑戰

由于規劃區新增建設用地多為丘陵、低洼農田等,其前期平整土地、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資金投入巨大,在保證對企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同時,滿足前期資金需求,是規劃區遠期穩定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2)資源和產業整合的挑戰

本次規劃以城鎮化建設為基礎,探索多規合一的規劃建設方式。現階段的各類規劃因缺乏統一的系統,依據各自的發展意向進行規劃設計,導致城鄉各類發展規劃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從而出現土地、空間、資源等布局上的沖突,對于城鄉的發展不利。多規合一就是將各種規劃的相同要素統一到一個系統,一個平臺,成為所有規劃的共同基礎,有利于土地、空間資源的整合和使用。采用何種方式,如何整合空間資源和產業,協調好各主管部門之間的規劃銜接,保證區域的健康發展,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3)環境保護的挑戰

規劃區擁有大量的山體、丘陵、河渠、農田,環境條件較好。建設中必將面臨工業開發與生態保護間的矛盾,選擇科學的集約式發展模式及現代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是關鍵,而如何引入生態產業,發展低碳環保科技是生態城市建設中一個新的挑戰。

7.現狀綜合評價

現狀用地布局較集中,但土地集約利用度不高,很多產業用地建設閑置,出現“圈而不建”現象,土地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規劃區周邊自然生態景觀條件較好,但缺乏深度挖掘和開發,不能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環境優勢無法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優勢,比如生態旅游、農業休閑度假等。村民點生活環境質量一般,現狀聯系性道路質量較差,基礎設施配套欠缺。現狀建設區周邊大量的基本農田、林地等非建設用地限制了規模產業的進一步擴展,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建成的咸通高速、咸黃高速能快速連接全國高速道路系統,與正在建設的武咸快速通道、已建成的武咸城際鐵路、107國道、317省道等主要對外交通線路,形成了豐富便捷的對外交通,為規劃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優勢,對周邊用地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持。

總體來說,規劃區在充分發揮自身交通優勢的情況下,利用高新區的產業高速發展的機遇,結合咸寧市城市功能的擴展完善及周邊主要功能區的建設,通過有效的土地流轉及科學合理的功能布局,能形成主城區發展的新的重要的城市功能節點。


第四章?規劃總則

為落實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及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推動“一城十區”總體戰略的實施,實現咸寧高新區與橫溝橋鎮產城融合后的快速健康發展,為咸寧高新區的功能升級和產業轉型提供空間、用地和政策支撐,促進市區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全面實施小城鎮鄉村振興戰略,特編制本規劃。

一、規劃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

2)《城鄉規劃編制辦法》,2006.4;

3)《城鄉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2002.8;

4)《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

5)《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2007-2020)》;

6) 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7)《咸寧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2011;

8)《咸寧全域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2014;

9)《橫溝橋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

10) 咸寧市高新區十三五規劃及相關資料;

11) 橫溝橋鎮十三五規劃及相關資料;

12) 規劃區范圍涉及的已有控規、建設項目等情況資料;

13)其它城鄉規劃及工程建設的相關法律、規定和標準;

14) 政府工作報告、年鑒及其他政府文件。

二、規劃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合理引導人口流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布局,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水平。

2、堅持改革創新、轉型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城鄉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力破解制約城鎮化發展的制度障礙,促進城鎮化從最求規模速度向提升質量轉變,城鄉從二元結構向一體化轉變。

3、突出產業基礎作用原則。與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和信息化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強二、三產業對城鎮化建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城鎮化對產業發展的承載能力,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協調推進、增加就業,促進城鎮化與產業化良性互動。堅持速效并重,質量至上。在保持產業和人口的城鎮化數量的同時,要注重質量建設,進一步提高城鎮單位土地產出價值,提高經濟活動科技含量,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市民技術能力,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供給能力。

4、強調生態保護和維育原則。依托現有生態資源環境,突出生態資源在全域城鎮化進程中的剛性制約地位,明確規劃區生態安全格局的總體保護框架,制定生態空間保護的空間管制政策,實現城鎮化域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把生態文明理念、綠色城市、花園城市建設等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建立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5、注重農民市民化和農村社區建設原則。通過中心城區的帶動,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科學有序,因地制宜的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通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及教育就業體系建設,讓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市民化,通過穩定的居住、就業等,推進人的全面城鎮化。城鎮化要遵循城市發展規劃,順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實事求是,不急于求成,不大拆大建,突出地方特色,差異化多樣化發展。

6、堅持文化傳承、彰顯地區特色。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城市脈絡,提倡形態多樣化發展,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區域特征的城市功能區,。

三、規劃重點

(一)科學定位,合理布局,引領示范

規劃區作為主城重要的生活空間,也是高新區主要的服務空間,通過對規劃區及周邊區域的統籌分析,依托規劃區現狀發展條件,按照城市發展戰略,對規劃區的功能、產業、環境等進行科學定位,確定合理的功能布局、產業發展模式以及環境建設策略,充分體現新型綠色城鎮化特色,突出“轉型升級、生態宜居”兩大綠色發展關堅持,強調城鄉統籌發展的整體路徑的轉變。

(二)強調城鄉統籌與城鄉一體化規劃,突出產城一體

建立集約緊湊和有重點的空間發展模式。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確定未來建設用地的供給與需求,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盤整城鄉空間資源,建立覆蓋全域的城鄉空間體系,明確城鎮空間、鄉村空間和生態空間的發展邊界。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研究農村地區城鎮化道路、途徑和方式,推動城鄉共同發展。針對橫溝橋鎮域,通過對城鄉關系的深入分析,研究城鄉之間功能互補的關系和農村地區的發展前景,以激發農村活力、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為目標,探索農村地區產業發展尤其是一二三次產業之間融合發展的新思路,因地制宜的提出不同地區農村發展特色,縮小城鄉差距。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的水平,創造農村地區良好人居環境。通過城鄉統籌,梳理城鎮用地、勞動力等各種資源,推動城鎮各類產業發展,以產業為基礎,進一步推動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區域綜合發展動力,建設產城一體化新城。

(三)強調土地資源科學高效利用

針對當前緊縮的土地供給環境與日益嚴重的土地資源保護壓力,對土地資源利用現狀進行定量分析,摸清土地資源的存量,科學進行未來土地開發預測,結合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提出適宜和彈性的土地資源利用總體方案,在確保城鄉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避免土地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惡化。規劃區以高新區外圍現狀產業園為基礎,通過現代樓宇經濟和總部辦公經濟,通過土地的高強度開發,提高土地效率和設施服務效率。

(四)規劃的實施保障

規劃的目的是實施,規劃的實施看政府,政府的管理是關鍵,而實施的主體是各級部門。多規合一規劃涉及較多部門的權利職能,如何保證多規合一的成果能有效的指導相關部門的專項規劃,保障規劃的科學性和實施的可操作性,需要上級政府從政策、制度層面制定部門間的長效協作工作機制和實施辦法,保障多規合一規劃作為基礎性規劃在空間、用地上的法定性和指導性。

第三章目標及定位

一、發展目標

基本消除體制障礙的基礎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進程,按照“全域統籌、軸帶展開、組團發展、藍綠相融”的空間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規劃區空間布局,科學劃定城市分區,創新新區功能,建設綠色持續、現代高效的發展引領區。整個規劃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通過環境改造、產業帶動、公服完善等手段,營造宜居宜業的新型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城。

——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化進一步加快,規劃期末,努力實現橫溝新區內現有約2.6萬農村戶籍人口全部轉化為城市居民,確保農民失地后能享受城市社會保障,保證新區城鎮化率達到100%,提高整個高新區(橫溝橋鎮托管范圍)的城鎮化水平。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鼓勵周邊村民點農村人口及其他鄉鎮人口的城鎮化轉移和市民化轉化,促進約10萬人口落戶橫溝新區。

——城鎮化布局進一步優化。發展模式更為科學。城鎮化建設依托產業發展,通過產城融合發展能力的增強,以密度較高、功能混合、公交優先等集約型開發模式及綠色生態建設方式為主導,嚴格控制人均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發展模式,提倡節水節能,提高新區生態環境品質。

——城鎮化質量進步一提升。穩步提高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和市政基礎設施發展建設水平。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突出區域文化景觀特色,建立完善的生活保障和社會保障體系,使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精細化。

——完善新型城鎮化的體制機制。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各項舉措,加強統籌謀劃,推動戶籍管理、土地管理、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社會治理、生態建設等制度的改革,消除影響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

指標


城鎮化水平

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

80以上

基本公共服務

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比例%

99

城鎮失業人員、農民工、新成長勞動力接受基本職業技能培訓覆蓋率%

90以上

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

90

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

90

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率%

20

基礎設施

城市公共交通占機動車出行比例%

50

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

100

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

100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95

城市家庭寬帶接入能力Mbps

50

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

100

資源環境

人均城市建設用地 平方米

不大于110

城市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

50

城市建成區綠地率

45

城市空氣質量達標比例%

90

二、規劃區定位

1.規劃區定位

基于規劃區所處區位條件,依據上位規劃以及相關定位與發展目標等,本次規劃提出規劃區的定位為:

咸寧主城副中心和新的增長極、科技產業新城、高新區創新服務中心、新型城鎮化引領示范地。

2.規劃區職能

作為咸寧市東部區域的行政服務中心,高新區產城互動發展的重要功能區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區,高新區重要的現代創新產業集聚區和科研基地,對增強咸寧市的經濟發展帶動力和區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1)東部區域的行政服務中心

本次規劃區是以橫溝橋鎮為基礎,結合高新區的服務產業配套進行建設。托管后,不論作為橫溝橋鎮傳統的政治、商業服務中心,還是高新區重要的生產生活配套服務中心,其服務功能地位進一步提升。未來橫溝科學城依托高新區,作為主城的四大副中心之一,必將進一步提升其政治地位,未來將提供更為豐富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務。作為新區,未來規劃區將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包括企業總部、科研辦公等,進一步提升區域的科技性和引導性。將橫溝新區作為區域的行政服務中心,符合未來城市發展需求,也將為城市未來建設提供新的支撐點和增長點。

2)高新區“產城互動”發展的重要功能區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區

規劃區用地以橫溝橋鎮為主體,結合高新區的開發建設進行區域經濟和社會建設。橫溝橋鎮鎮區作為現有的集中生活功能區,利用高新區產業發展帶來的生活及公服配套需求,形成“產城互動”的城市功能協調發展區。同時,結合正在建設的新型城鎮化目標,依據現代工業化理念,統籌城鄉建設。以城鄉一體化標準,推動城市土地整理,挖掘城市發展資源潛力,以新型工業化,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增長。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探索農村土地流轉,社會發展及新型農村社區的整體開發建設模式,建設城鄉統籌,經濟一體發展的示范區。

3)咸寧市重要的生態產業集聚區和科研基地

隨著建設鄂南強市戰略的推進,咸寧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高新區一、二期產業用地的相繼建設,機械機電制造、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醫藥等大量工業企業入駐,高新區已成為咸寧市工業產業建設的主要集中區,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持續的動力。隨著招商力度的加大,高新區產業的發展將更加迅速,帶來的產業用地需求將急需增加,產業門類將更為豐富,經濟集聚性更強。現代產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必將提升區域科技創新地位,強化創新服務需求,為高新區產業發展提供更先進更全面的技術和服務支撐。規劃區作為高新區最主要的生活和生產服務集聚區,將是未來高新區產業集聚和可研服務的重要基地。

三、規模預測

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確定人均城市建設用地不超過110平方米的要求,結合新區未來開發需求和建設用地布局情況,考慮高新區整體工業就業人口、未來生產服務產業等人口的通勤情況及職教園學生情況,預測常住人口約10萬人。同時,考慮未來規劃區周邊產業發展,帶來的部分就業人口居住需求,按常住人口的20%進行預留。預測,規劃區未來可容納人口約為12萬人。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998.59公頃,人均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約為100平方米。


第六章?人口城鎮化戰略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選擇、因地制宜、分步推進、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和隨遷家屬、工業就業人口、城中村和棚戶區人口、大中專學校畢業生為重點,依托高新區及未來新區城市化建設背景,以新區建設為載體,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制度,合理確定城鎮落戶條件,提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覆蓋率,健全市民化推進機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有機集聚。

一、有序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新區,轉化為城鎮人口

規劃區采取核心地區導向模式,人口向鎮區、產業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以此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中心區集聚,實現離土近鄉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人口實現遷小并大,零散村組、農村人口按自愿原則向中心區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強化中心區的集聚效益。

統一城鄉戶籍登記制度,全面推進居住證制度,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引導、吸引和促進約10萬進城常住農業人口及進城務工人員落戶新區,并與現狀農業人口一起進行城鎮化轉化。

健全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制度。實施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公安機關按公民實際居住地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取消農業和非農業的戶口性質劃分;逐步推行居住證制度。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就業權、社會保險權益和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公共衛生、基本養老服務、計劃生育服務、證照辦理服務等權利;建立健全人口信息登記管理體系。加強和完善人口統計調查制度,進一步改進人口普查方法,健全人口變動調查制度。按照聯網對接、共享使用、提高效率的原則,分類完善各類人口信息系統,推進人口信息概況、人口信息查詢或交換、人口信息分析、人口信息采集管理等共享應用。簡化戶口遷移辦理程序。農業轉移人口申請辦理戶口遷移,提供《居民戶口簿》、《居民身份證》以及合法穩定住所的證明材料,經調查審核屬實后,可直接報遷入地縣級公共機關審批并予以辦理。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有愿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優先落戶,優化完善“三投靠”(夫妻投靠、父母投靠子女、子女投靠父母)、投資興業、購買商品房等人員落戶政策,積極推進在城市長期穩定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遷移,推動農業人口轉移由傳統的勞動力遷移向家庭遷移轉變。?

二、積極引導就近就地城鎮化

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有效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創業就業,實現就近就地城鎮化。

——優化產業結構帶動人口聚集。堅持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一體,以高新區二期產業用地為基礎,做大做強工業,促進工業化的內涵式發展,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做新做實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優化完善三次產業結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和承接符合產業政策、有市場需求、勞動密集型的綠色產業,提高城鎮產業支撐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

——提升新區綜合承載力。采用財政投入引導、市場方式運作和金融融資支撐,進一步加大城鎮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大城鎮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和行業改革力度,進一步滿足農民進入城鎮生產生活的需要。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公共服務體系,合理布局新區各類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不斷滿足城鎮人口增加的基本需求。

——引導農村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就業創業。完善就業失業登記管理制度和就業信息系統功能,促進城鎮新增就業實名制管理,健全就業信息平臺建設,破除農村轉移人口就業障礙。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職業培訓力度,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全面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和就業創業優惠政策,全面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創業能力。引導和鼓勵擁有技能特長的農業人口從事服務性三產,推動產業就業城鎮化。

三、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措施?

按照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發展思路,加快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協同推進機制和成本分擔機制,推進新區常駐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逐步實現同城同權、同城同酬、同城同保、同城同教,保障城鎮常住人口落戶與農業勞動力就近就地城鎮化順利實施。全面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建設,依據國家政策和標準,按照老區補充提升,新區配建完善的原則,對規劃區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建設,推動新區農業轉移人口生活方式的市民化建設,真正實現農業人口的市民化和城鎮化。

——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整合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鼓勵高等學校、各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探索建立農民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完善縣域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打造集職業技能開發、實訓評價和就業服務于一體的服務基地。組織開展創業培訓,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推薦、開業指導、后續支持等創業服務,落實小額貸款、資產抵押、創業補貼、稅費減免等優惠扶持政策。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各級政府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的范疇,消除入城農民隨遷子女的教育門檻,擴大城鎮中小學教育資源,落實農民隨遷子女就近接受9年義務教育和3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實現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和普通高中錄取;改善基本醫療衛生條件,將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納入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按規定提供健康教育、婦幼保健、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控、職業病防治等公共衛生服務;將進城落戶農民按規定納入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同時擴大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覆蓋面,并健全低收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體系,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和同一地區城鎮居民逐步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方面享有相同的社會保險和公共服務。

——拓寬住房保障渠道。探索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和住房公積金制度。穩步擴大保障性住房覆蓋面,將覆蓋面拓展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常住人口,同時把進城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讓農業轉移人口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權利。農民工集中的開發區和產業園區可以建設成套型和宿舍型公共租賃住房,農民工數量較多的企業可按規定建設農民工集體宿舍。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范圍,具有穩定就業的進城務工人員連續繳存住房公積金1年以上,可以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通過建立健全住房公積金制度和相應優惠等方式促進進城農民購買住房。完善金融服務制度,對興建農民工公寓的個人和機構,鼓勵金融機構為其提供長期低息銀行貸款。統籌推進城鎮保障房、農村危房和扶貧生態移民房建設,審慎探索由集體經濟組織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多方式多渠道,切實保障民生。

——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以擴大農民工社會保障覆蓋面為重點,依法將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范圍。鼓勵靈活就業農民工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依法將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允許靈活就業農民工按照當地參保辦法,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強化企業繳費責任,盡快實現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制度全覆蓋,建設省級集中的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信息系統,支持跨區域社會保障業務辦理。將符合條件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推進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銜接合作,開辦各類補充性養老、醫療、健康保險,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多元化參保需求。

——強化制度保障。嚴格實施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完善工資支付動態監控制度,推進工資支付誠信體系建設。強化勞動合同管理,切實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約質量,保障農業轉移人口與單位職工的同等勞動保障權益。清理各類針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歧視政策,消除城鄉勞動者就業的身份差異,將城鄉勞動力納入統一的就業管理服務體系,實現城鄉勞動者同工同酬。加強農業轉移人口勞動保護,健全勞資糾紛協調機制,形成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健全分擔機制,加快全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協同推進機制和成本分擔機制。政府要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義務教育、勞動就業、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以及市政設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業要加大職工技能培訓投入,依法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用。農民工要積極參加城鎮社會保險、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并按照規定承擔相關費用,提升融入城鎮社會的能力。??

——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參與機制。推動農業轉移人口融入企事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建設包容性城市。提高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農業轉移人口代表和委員的比例,積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參加黨組織、工會和社團組織,有序參政議政和參加社會管理。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參與社區公共活動、建設和管理,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的人文關懷,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重點促進城中村和棚戶區人口市民化?

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是推進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途徑,其居民生產方式在本質上已接近城市居民,其市民化的重點在于生活環境的改善、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及社會保障措施的。同時城中村和棚戶區是新區建設發展中重要的城市更新空間和戰略發展空間,其改造建設對于提高城鎮化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要加大改造力度,完善配套政策,破解城市內部二元結構,使城中村和棚戶區居民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為新區建設提供健康穩定的社會保障。

——科學規劃。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應堅持政府主導、規劃引導、尊重民意、市場運作的原則,依據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住房發展規劃,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科學編制城中村(棚戶區)改造專項規劃,制定科學合理的改造措施,統籌安排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公共安全設施和環境設施,合理確定土地用途和開發建設總量。堅持棚戶區改造與城市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社會事業發展及生活環境保護統籌推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政府財政能力,結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高標準制定城市棚戶區改造規劃,明確棚戶區改造的具體范圍,改造規模、改造時序和年度改造計劃,納入城市近期建設規劃并嚴格實施。改造規劃應注重舊城職能疏解與人居環境提升并舉,設施改造與環境整治相結合,按照城市新型社區配套標準完善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增加綠地與開敞空間,營造良好人居環境質量。?

——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采取增加財政補助、貸款貼息、加大銀行信貸支持、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擴大債券融資、企業和群眾自籌等辦法,多渠道籌集棚戶區改造資金。加大棚戶區改造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的棚戶區改造資金支持。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棚戶區改造,按照“同策同價、一視同仁”的原則,給予同等優惠政策和資金補助。符合規定的政府融資平臺、承擔棚戶區改造項目的企業可發行企業債券或中期票據,專項用于棚戶區改造項目。充分調動原居民積極參與棚戶區改造,合理承擔安置住房建設資金。?

——確保建設用地供應。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用地要納入土地供應計劃并優先安排,充分利用存量土地,依法收回的國有土地和具備“凈地”條件供應的儲備土地優先用于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建設。安置住房中涉及的符合條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可以通過劃撥方式供地。安置房建設確需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要應保盡保。?

——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對棚戶區改造項目,免征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鼓勵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參與政府統一組織的棚戶區改造,其改造資金補助支出準予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電力、通訊、廣電、基礎設施等企業要對棚戶區改造給予支持,適當減免入網、增容等經營性收費。實施棚戶區改造稅收減免優惠政策。

——依法妥善做好城中村和棚戶區拆遷安置。。按照國家、省有關規定制定具體拆遷安置補償辦法,堅持依法組織城中村和棚戶區房屋征收,切實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 城中村改造要優先建設安置房,合理安排生活保障用地和用房,具體標準由各市研究確定。村民安置和生活保障用地應當依法轉為國有,納入當地土地供應計劃優先安排,采用有償出讓方式供應,土地出讓金凈收益應主要用于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安置房分配后,應依法辦理具有完全產權的房產證。村民安置房和生活保障用房,可參照棚戶區改造政策免收相關費用,經營性用房可按相關標準下限收費。 棚戶區改造安置補償采取實物安置和貨幣補償相結合的方式,由棚戶區居民自愿選擇。安置住房建設采取原地建設和異地建設相結合的方式,優先考慮就近安置;異地安置的,要充分考慮居民就業、就學、就醫、出行等需要,合理規劃選址,盡可能安排在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齊全的地段。對經濟困難、無力購買安置住房的棚戶區居民,可以納入當地住房保障體系統籌解決。


第七章?城鎮化產業發展戰略

沒有產業發展的城鎮化,只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城與業相互支撐、同生共興,城鎮化才能健康發展。

李克強總理在考察新城鎮時說:“新型城鎮化一個核心是什么?是要有產業的支撐。”

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由之路。“產城融合”,是指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城市沒有產業支撐,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產業沒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轉”。堅持產城融合,產業帶動:有利于實現城市土地集約化,擴大產業空間加速產業聚集;有利于增加就業人口,規避盲目城市化帶來的空城現象;有利于構建城市產業生態體系,增強產業自我更新能力;有利于城鎮化有序推進,促進城市一體化建設。

產業解決就業,就業帶來人口,帶來生活配套、公共服務的逐漸完善,從而實現“人的城鎮化”。因而,把產業作為發展的火車頭,是城鎮化必由之路。

“產城融合”,是指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

一、產業支撐對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意義

李克強總理在有關城鎮化的系列講話中反復指出,城鎮化需要不斷強化產業支撐,“城鎮化需要產業發展來充實,通過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和創業”。 新型城鎮化核心在凝聚人心、關鍵在產業支撐、難點在利益平衡。結合我的工作實際,我重點思考了如何以產業支撐新型城鎮化持續發展:要搞好新型城鎮化,必須明確產業支撐的重要意義。

(一)產業支撐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前提。城市的興起與壯大,是經濟大繁榮、大發展的必然結果,而經濟發展應以“產業”為支撐,沒有產業的新型城鎮化只能是空中樓閣。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城市的崛起,無不以主導產業的崛起為標志。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不僅要考慮其外在因素,諸如規劃、建筑、交通、社會保障等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產業支撐問題。

(二)產業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保障。新型城鎮化不是圈地運動,不單單是修好樓房讓農民上樓居住,它應該聚集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等發展要素,共同推動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從而促進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發展。以產業帶動城市的擴張,承載工業的發展,影響農村的變化,保障農民的收入。城市是產業的載體和保障,產業是城市的根基和內核,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要以產業集聚強化城鎮支撐,要通過產業的大發展,集聚人氣、提升財氣。只有城與業相互支撐、同生共興,新型城鎮化建設才能長久穩定地走下去。

(三)產業聚集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城鎮化核心在“人”。在城鎮化推動過程中必須重點解決人的思想轉變問題、身份轉化問題、生活保障問題、收入維系問題。有了經濟基礎,才能解決農民就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才能吸引人,留住人。例如:過去很多其他地區都存在的問題,農民拿到土地補償款后沒有好的投資渠道,沒有產業保障的就業機會,沉迷賭博,當土地補償款輸掉之后生活無法維系,這些都將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影響社會安定和諧,阻礙城鎮化的推進。

二、城鎮化產業發展路徑

1. 產業基礎

規劃區處于咸寧市主城區集中建設區周邊,是城市開發的主要集中區域,區域用地和產業以現代產業為主,附加值低,效率不高的第一產業通過用地整理在高新區整體區域進行平衡,在規劃區內不布置第一產業用地,以提高新區的土地價值和經濟效益。

規劃區工業產業完全依托于咸寧高新區。自2006年成立以來,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積極推進產業集群建設,持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不斷優化城市配套服務功能,已成為咸寧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規劃園現狀已形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建設有立邦涂料、喜馬拉雅電子科技、麥斯電子等一批工業企業。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產業共性技術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有待進一步打通;二是新業態、原創性新興產業生成能力不強,高端服務業發展滯后;三是缺乏能整合資源、引領行業發展的大型龍頭企業;四是專業園區產業特色不鮮明,產業集群效應有待提升。

相對而言,第三產業在規劃區處于較弱地位,除橫溝鎮區布置有必要的生活性服務設施外,如小型沿街商業、學校、醫院等,產業區及為產業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嚴重不足,現狀已有生活性服務業也已低端產業為主,服務品質不高。

2.產業發展原則

1)結合自身稟賦條件,創造性地走出以生態型、創新型、高附加值型為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把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大力培育創新精神,推進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一流創新型科技園區。

2)產業集群發展。高新區項目由無序集聚轉向功能集聚,圍繞核心產品拉長產業鏈條,形成從原料生產、加工、包裝、研發、銷售、乃至衍生產品和服務一條龍的價值鏈。

3)綠色發展。高度重視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根據環保測評設立嚴格的企業準入機制,優先鼓勵發展能耗低、用水少、污染輕的高層次、高技術企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把節能降耗、保護環境,清潔生產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突出位置,培育以低碳為特征的新經濟,提倡綠色消費,發展循環經濟。

3.產業發展思路

規劃區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區域經濟發展,整合資源,提高資源集約化利用水平,以“整合、優化、提升、完善”為主線,打造一個功能凸現、產業能級較高、區域品牌影響力強、配套功能完善和城市環境優美的綜合性生態產業新區。在規劃區周邊高新區產業空間深化發展專用設備制造業、食品、家具制造、生物醫藥、紡織服裝、機械及器材制造等基礎產業,加強創新及科技研發,轉化為先進智能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產業、新材料、新能源及“互聯網+”等新興潛力產業的同時,引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產業、科技研發、企業總部、創意產業等一批現代化戰略產業,與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和配套生活服務業相結合,成為咸寧產城融合發展的突破區、自主創新創業、生態產業發展的示范區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

(一)完善產業創新環境

搭建創新服務平臺。面向互聯網、生命健康等領域,探索采取市場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軍民融合等新模式,搭建一批高水平研發中心、實驗室、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和中試基地,以及研發、檢驗檢測、中試等公共服務平臺。支持企業利用或建立研發眾包等基于互聯網的分布式、開放化、無邊界的創新服務平臺。整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文獻、科技數據等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建立開放共享運行服務管理模式。

組建新型產業組織。加快建設騰訊研究院咸寧分院、清華大學燃料電池產業研究院,支持國內外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科研院所、研發中心到區內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產業技術研究院。鼓勵區內龍頭企業建設智能機電產業聯盟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聯盟建立跨區域合作研發、技術轉移轉化機制,促進核心產品的深度開發和上下游產品的配套開發。促進聯盟內企業資源和信息共享,鼓勵企業以聯盟形式參加市場活動。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設咸寧省級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集聚一批高水平技術轉移機構,推動國內外領先的科技成果在區內轉化。支持湖北科技學院設立技術轉移辦公室,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與企業、風險投資機構、知識產權運營公司等共同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推動科技成果有組織地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支持科研人員通過在企業和科研機構、高校之間雙向兼職,創辦企業、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二)提升產業生成能力

推動科技創業。集聚創業人才,全方位支持大學生、教師、科研人員、“草根”到區內創辦科技型企業。發揮1億元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作用,對接武漢創業資源,每年引進和扶持一批創新創業項目。鼓勵吸引沿海地區具有工作經驗的大企業員工到園區創業。加快建設淘寶大學咸寧培訓基地,發展基于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平臺的創業。樹立“咸寧青年創業楷模”,使創業為榮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創業觀。

推進二次創業。加強對本地民營資本引導,鼓勵食品、建材、紡織服裝等傳統領域企業家,將資金投向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設立高層次民營企業家培訓班,組織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家參加培訓,提升“二次創業”能力。完善激勵機制,對在區內投資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進行“二次創業”的優質民營企業和優秀民營企業家,給予一定獎勵。大力宣傳“二次創業”成功民營企業家典型事例,營造良好的再創業氛圍。

實施高成長企業培育工程。設立高成長企業培育專項資金,建立咸寧高新區高成長企業發現、篩選、培育和宣傳機制,培育一批成長速度快、創新能力強、專業領域新、發展潛力大的高成長企業。借鑒中關村、東湖、寧波等地扶持高成長企業經驗,采取貸款貼息、股權投入、后補助等多種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全力培育行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

完善創業孵化環境。支持在本地院校設立校園創業實驗室、創業苗圃(基地),完善定制式、精細化的“創業種苗”培育模式。加快建設廣東工業園等孵化器,盤活辦公樓宇和廠房,聚集創業服務機構,建設生態化的創業社區。引導市場化機構建設辦公、會議、活動、住宿于一體的新型創業公寓。圍繞醫療器械、智能機電等領域,新建一批科技企業加速器,為企業提供標準化廠房、設備租賃、技術研發、知識產權、投融資等全方位服務。對接東湖高新區新型孵化器,構建面向人人的“眾創空間”,推動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三)增強資金保障功能

加強政府資金扶持。發揮財政資金金融杠桿作用,對咸寧高新區企業信貸融資實行“五個優先”、“二個高于”,即財政資金引導型信貸產品優先、高新區企業成長貸等專項金融產品優先、貸款擔保服務優先、信貸保險合作和應急循環資金使用優先,信貸增量高于同期、信貸增幅高于貸款平均增幅。推薦高新區企業申報國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和咸寧市科技項目資金。

集聚科技金融資源。大力發展創業投資,鼓勵咸寧民營企業家參與天使投資,引進國內外知名天使投資人,引導互聯網產業投資基金、新興產業創投基金等在區內開展投資活動,重點投向主導產業領域初創期企業和高成長企業。利用咸寧金融港的建設,引進銀行、券商、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與金融核心業務密切相關的保險中介、信用評級、資產評估、融資擔保、投資咨詢等中介服務機構。

創新科技金融產品與服務。探索設計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產品。大力實施“N種政府主導性金融產品創新”工程,推廣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政銀保、扶持貸、創業貸等產品,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碳排放抵押貸款等創新型產品,針對中小企業的集合貸款、集合債券、集合票據等集合產品,適時探索建立P2P融資平臺、眾籌平臺等,鼓勵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加強政府引導,聯合金融機構,制定低門檻準入、技術專家審貸、綠色審批通道、優惠利率支持等措施。

(四)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

著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咸寧市“雙招雙引”計劃,立足“同心回歸創業園”等載體,廣泛吸引全球互聯網、生命健康領域高端人才,形成大規模人才回流效應。支持本地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向企業、政府部門流動。優化人才引進結構,引進管理類、金融類高端人才和企業急需的中層業務骨干。推廣“星期六工程師”、“候鳥工程師”等柔性人才引進模式,采取聘用、兼職、合作研究、學術交流、技術入股、技術咨詢等方式參與高新區重大科研活動。

加快培養多層次人才。進一步深化與湖北科技學院的合作,鼓勵企業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院所建立人才需求對接機制,加強創新型人才定向培養、委托培養等。對接高校院所高水平人才團隊,鼓勵外地院所和高校人才(團隊)到咸寧高新區創新創業。加快推動咸寧職教新城建設,培養一批熟練掌握先進技術技能,具有創新能動性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吸引企業、研究機構與高校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技術工人實訓基地和各類專業學校建設,培養專業人才。

優化人才配套服務。加快建設人才資源開發服務中心,完善人才引進、人才招聘、戶口托管等功能。吸引新型“獵頭”公司等專業人才中介機構,提供人才培訓、測評、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務。繼續開展“桂鄉杰出人才”、“鄂南學者”等優秀人才評選表彰活動,舉辦咸寧市職業技能大賽,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借鑒小米“You+”模式,創新“藍領新村”公租房運營管理機制。妥善解決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健等問題。

(五)強化產業準入管理

創新產業引導模式。加強政府引導,突出特色產業,研究咸寧高新區產業發展正面清單。借鑒上海自貿區經驗,圍繞咸寧高新區產業定位、土地情況、生態環境,結合法律法規、國家安全、過剩產能、高耗能高污染等禁止和限制的內資企業投資領域,制定咸寧高新區產業發展負面清單。

明確項目入駐標準。制定咸寧高新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根據高新區不同區塊土地性質及各專業園區定位,對項目投資強度、建筑密度、生態環境影響等方面予以嚴格規定。加強科技含量高、投資回報高且符合產業導向的潛力型項目引進。不符合標準的建設項目堅決禁止入園。加強項目評估和準入機制,建立高新區項目評審專家庫。

創新土地供給方式。對分期建設的大中型項目實行分期供地制度,優先保障首期用地,定期對已供地項目進行效益考核,為是否繼續供地或調整后續供地規模提供依據。推進以孵化器、加速器等集約開發建設模式,采取以租代售方式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允許農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探索建立項目退出機制。制定咸寧高新區閑置企業用地退出管理辦法,定期對入園項目用地開發情況進行審核評估,對超期未開工或產值、稅收、環境影響等指標未達到協議約定的項目,先行告知預警,對逾期未整改的項目以適當方式清退。設立項目用地退出專項資金,用于閑置土地資源或建筑物的回購、改造、補貼以及相關配套支持等。

(六)加快推動全球招商

繪制全球創新地圖。加強招商頂層設計,分析研究產業前沿發展趨勢和不同地區產業轉移需求,圍繞重點產業、創新資源等繪制全球創新地圖。制定產業招商目錄,針對性地引進規模大、貢獻大、潛力大、技術含量高的產業項目。積極招引科研機構、技術創新平臺、檢測機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各類創新平臺入駐。大力發展互聯網總部經濟。

轉變招商引資理念。轉變招商思路,實現由“全民招商”向“專業招商”,“政策招商”向“環境招商”,“大招商”向“精招商”的提升,建立會展招商、平臺招商、以商招商、渠道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模式。優化項目準入機制,綜合考慮項目科技、經濟和社會效益。完善招商工作市區聯動機制,以園區招商部門為核心探索各職能部門密切協作的招商協調機制。

優化招商服務機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實質性減少審批環節。設立招商項目審批快速通道,對各項審批實行限時辦結制,提供專人輔導企業辦理或全程代辦服務。建立咸寧高新區重點招商項目庫,對接高新區招商信息平臺,發布園區土地、政策、服務等信息。

4.產業發展策略

第三產業作為現代社會進步的標志性產業,在城市發展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突出關鍵環節著力推動改革創新、集聚發展、平臺建設、市場主體和項目建設,積極構建與工業化、城鎮化相協調的服務業發展新格局,努力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加快推動服務業跨越式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主要包括建立生產性服務業體系、完善生活型服務業建設。

1)生產性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主要針對工業企業的發展和配套,包括高新技術產業服務、現代物流產業、科技研發、企業總部、創意產業等產業,是企業發展的基礎產業,是企業正常運行,適應市場需求,具有活力,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支撐,具有戰略指導意義。

① 創新服務業: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產業能級的提升具有極強的推動能力,也是產業可持續發展、企業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具有現實和長遠的戰略意義。規劃把科技研發、技術創新、創意產業及科技中介服務作為高新區不可或缺的功能提到相當重要的位置,加快發展眾創空間服務、基于互聯網的線上創業服務等,為企業提供集中的技術創新平臺,方便企業進行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試制和測試保障。重點圍繞生物技術、環保節能、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建設、引進和提升一批研發機構。加強與國家重點大學的聯系,鼓勵聯合開發,強化科技資源的中介服務,加強成果轉化。加強公共技術平臺、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加速器等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發展包括知識產權、法律、專利、管理、人力資源等專業咨詢服務,發展技術交易、知識產權交易、版權交易等科技貿易。

② 企業總部及科技會展旅游:借助高新區的產業支撐,未來企業集聚將產生大量的總部辦公以及商務需求,安排一定量的商務樓宇,用于企業總部辦公,容納咨詢、法律、保險、金融、信息、廣告、物業等生產性服務功能,凸顯的品牌整合效應,促進高新區的發展與升級,為產業園區的發展提供交流、實施、拓展的保障平臺。依托區域良好的山水生態資源和產業資源,重點發展科技旅游、工業旅游、生態旅游、科技會展等,配套發展休閑運動、會務展示、交易合作等功能,打造綜合性會展旅游產業。

③ 金融機構:大力培育和引進各類商業銀行、創投、信托、證券、保鮮等金融機構,建立信用擔保、資信評級、信用調查征集等金融中介服務體系,發揮大型金融機構的綜合服務性功能,積極發展為小型微型企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引進創業投資等股權投資,發展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知識產權質押等科技金融服務,探索發展互聯網金融、建設咸寧金融中心。

④ 培訓教育:依托咸寧科教新城,大力發展軟件及服務外包、網路及數據庫等領域的IT技能培訓;重點發展高端數控加工、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專業技能培訓;引進發展在線教育、模擬仿真等培訓服務。加強農村居民培訓,充分發揮職教城優勢,通過政府+技校、企業+技校等方式,聯合各方力量,對園區農民進行技術指導,促進就業。

2)生活性服務業

大量的工業企業的進駐、改造升級,伴隨區域內大量人口的入住,與之配套的生活性設施是保障新區穩定發展的基礎。同時,作為新區建設的橫溝老鎮區,擁有大量的生活人口,其日常生活需求的滿足,也是新區建設的關注重點。

生活性服務業一般包括文教衛生、商貿流通、旅游休閑、娛樂健身、餐飲住宿、交通運輸、市政服務等行業。現階段新區發展過程中,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后,有效供給不足、質量水平不高、消費環境有待改善等問題突出,迫切需要加快發展,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活性服務的需要日益增長、對服務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的要求。

創新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將重點聚焦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推動生活服務便利化,努力創造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將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有序引導底商向社區聚集,大力發展社區新零售服務體系,推廣社區商業模式,鼓勵在社區布局一站式生活體驗館,大力建設社區集成化智能服務終端,提升市民日常生活服務的便利度。特別是老舊生活區,除傳統便利商業配套齊全外,要強化娛樂休閑、健身運動、文化衛生等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服務設施的均等化布局,實現全體居民生活服務的全覆蓋。

二是推動服務供給品質化,回應市民需求變化。將著力提高生活服務質量和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滿足市民更高品質生活需求,推動旅游休閑服務、居民和家庭服務等提檔升級,推進生活服務的精細化、精準化和人性化,推動文化服務、餐飲服務特色化發展。

三是推動商業發展高端化,將打造具有區域輻射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生活商圈,推動商貿、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支持鼓勵高端商圈大力引進品牌旗艦店和特色主題店,提升城市品質,滿足市民多樣化生活需求。

重點發展產業類型:

1)商貿服務業。提升發展商貿服務業。促進以互聯網、信息化為基礎的無店鋪銷售、網上商城、APP項目、網上訂餐、網上菜市場等;重點建設社區商業體系,增強便利化和綜合功能,合理配置菜市場、大眾餐飲店、維修服務、廢品回收等必備業態,合理布局超市、便利店、藥店、洗染、美容美發、快遞、專業專賣店等選擇性業態,拓展精細化定制服務模式、主體集成化O2O模式、云網端一體化模式,以及“微生活”、“云社區”等新興社區服務模式;推進商業體驗服務、移動網絡銷售、提供消費解決方案、自助服務等各類新型業態應用。鼓勵適于各年齡段及各類消費人群的個性化、特色化、定制式商品服務應用;提升各級商業中心能級,推進社區商業設施、特色商業街建設,融合會商旅文體等產業發展。

2)文化服務業。大力發展文化服務業。重點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文化、數字電影、移動多媒體、網絡廣播電視、手機電視、手機游戲、手機動漫等新媒體、新業態發展;推進劇院、劇場、綜合文化活動站、圖書室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休閑娛樂、藝術品、、藝術培訓等各類文化服務能力。促進廣場文化、市民文化、劇場文化、商圈文化、集市文化、街頭文化、新媒體文化、影院文化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服務業發展。

3)旅游服務。以游客需求為導向,豐富旅游產品,改善市場環境,推動旅游服務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提升旅游文化內涵和附加值。結合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傳統歷史風貌,發展生態旅游、民俗體驗旅游等業態,通過旅游帶動消費,積極發展綠色飯店、主題飯店、客棧民宿、特色餐飲、農家樂等具有傳統特色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餐飲住宿產業。

5.產業布局規劃

規劃結合產業現狀和用地布局意向,結合周邊區域城市功能布局特征,形成五大產業組團,并通過兩條產業聯動軸線將產業功能組團與周邊產業區串聯,形成統一協調,具有基礎的產業體系。


傳統商業服務區——以橫溝橋鎮老鎮區為基礎,為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傳統商業服務業為主,重點打造幾條傳統商業街區,以沿街小商業為主,配置市場、維修、餐飲、藥房等,同時拓展傳統生活體驗、民俗、美食、傳統文化體驗等產業功能,發展定制民俗、特色餐飲、農家樂等產業,實現鄉鎮產業轉型。

現代宜居住區——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重點發展現代高端地產等,作為規劃區乃至高新區最主要的人口集聚空間。

區級公共服務區——位于規劃區東部,是新區的重點建設區,也是聯系更東側的咸寧高新區產業用地的最直接空間。規劃以區級公共服務業及生產性服務業為主,依托城鐵橫溝東站的便捷交通優勢,在發展區級商業中心的同時,重點建設區級體育運動、文化娛樂設施及現代商業服務業等,是新區現代生活服務核心。

創新產業服務區——依托周邊高新技術產業的配套服務需求,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建設創新研發產業、總部經濟、配套商業服務業、教育培訓產業、高端地產等,為高新區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生態休閑體驗區——依托智敏果園形成的城市郊野體驗公園,發展旅游產業,重點建設生態旅游、休閑服務等產業,形成新區生態景觀中心。

新城產業聯動軸——依托光谷南一路,串聯橫溝老鎮生活區、現代產業服務區、公共服務區及外圍的高新技術產業區,形成生活服務—區級服務—生產服務—生產的產業延展線。

區域產業聯動軸——依托賀勝路,串聯金融港、高新產業區、科教新城、生態休閑區、現代產業服務區及傳統商業區,將規劃區與主城服務功能串聯,形成區域一體化產業系統,提高規劃區產業發展的穩定性,為科學城產城融合發展提供產業和經濟支撐。


第八章?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和形態

一、用地適宜性評價

通過“多規合一”的城市建設區域的劃定,結合控制區域建設情況和城市發展目標和規模,綜合城規與土規的用地適宜性界定,形成新的用地分區,劃定規劃區的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并分別制定空間管制策略,作為今后城市建設的依據。

1)適建區

適建區為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區,是城市建設的重點區域。包括建成區及周邊有條件建設區。

建成區為實際已開發建設并集中連片,基本具備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區域。即現狀的部分分散村民點、橫溝橋鎮鎮區生活區等。現狀建成區各類設施較為完善,生產、生活條件較好。

周邊有條件建設區主要為建成區周邊的一般耕地和林地。該區域的建設應依據資源環境條件,本著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科學合理的確定開發模式、規模、強度及實施時序,以滿足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產城融合的建設要求。適建區集中連片,有利于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和減少投資,形成較好的生活服務空間。

2)限建區

限建區為規劃區內在一定條件下可做生態性開發的區域,原則上除市政基礎設施和公益性項目外,禁止大規模的城市開發。規劃區內的公園、防護綠地及部分山體林地,具有較好的資源環境條件,與適建區聯系緊密,有利于拓展城市公共功能,提升城市品質。

3) 禁建區

禁建區是指為保護生態環境、自然歷史文化環境和重大城市基礎設施安全,劃定的禁止安排開發項目的地區。這類區域要進行強制性保護,禁止除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外任何有損于生態環境和文物保護的建設活動。重點防止基本農田的占用,飲用水源地的污染,山體林地的破壞。這類用地主要是不利開發的山體、基本農田、河渠、水庫等用地。

對于以上三類用地,在開發建設中個,需采取不同的管制措施,保證城市建設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1) 適建區

建成區內部要求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建設用地,根據規劃意圖對用地及空間布局進行梳理整治;調整產業結構,明確重點產業,突出發展。調整三次產業的布局,完善配套設施,改善生活環境,對居住社區和分散布置的小型工業企業進行撤并和整合,進行土地內部挖潛,以達到集約、高效利用已建區內的土地,提高土地土地利用率。對現狀村民點進行梳理,部分分散的小型村組可先期進行整體遷建,改善居住環境,逐步對大型村組進行遷建,制定保護政策,確定改造模式,保證后期土地整理的有序進行,協調好村民社會利益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建設用地和非耕地、空閑地,對產業進行分類,將適建區劃分成不同的城市功能空間,依據功能要求,集中建設。適建區的建設宜緊湊布局,節約土地,方便市政設施等布置。

另外,規劃區內的農用土地,在無開發建設意向時,應該按原用途使用,不得提前廢棄、撂荒,對于占而不用的農用土地必須依法收回,保證土地的高效利用;規劃區內的項目布置需按規劃布置,統一協調。

2) 限建區

對于高壓走廊、輸油管廊等限建區用地,在可行性論證及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可適當建設公共設施和公益設施,不得進行盈利性開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資源。對于規劃區內的公園、部分景觀性性山體林地等用地,除必要的功能設施建設外,不得進行其他社會盈利性開發,保障公共利益。

3)禁建區

對于禁建區的保護應該在保護的基礎上,對農田、水資源、河湖岸線進行恢復性整治。如水源地植樹種草,以凈化環境、涵養水源;禁止各類污染源進入水庫、河渠中,不得向河流湖泊排放未經達標處理的環境污染物,保證水生態的穩定。同時對具有一定生態價值的山體進行保護性生產,可進行綠色經濟生產,有節制開采,并注意及時補齊,保證生態環境的穩定。對保護林地不得進行破壞性開發,禁止隨意砍伐林木、傾倒垃圾、排放污水。禁止取土挖山等破壞性生產行為。對于重大基礎設施,主要為鐵路、高速公路等道路控制用地,不得產生道路安全問題。

用地適宜性一覽表

 

名稱

面積(公頃)

占比(%

1

禁建區

88.08

8.37

2

限建區

217.37

20.66

3

適建區

563.47

53.55

4

水域

15.72

1.49

5

城市道路

167.59

15.93

 

合計

1052.23

100.00

二、“五線”控制

“五線”是紅線、綠線、黃線、藍線和紫線的統稱。其中紅線是指規劃區范圍內道路路幅邊界線;綠線是指規劃區范圍內各類綠地、山體、風景名勝區范圍的控制線;黃線是指對城市發展全局有影響的、城鄉規劃中確定的、必須控制的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藍線是指規劃區范圍內江河、湖泊、濕地保護控制線;紫線是指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控制線。

本次規劃以紅線、綠線、黃線、藍線為主。

(1)紅線范圍內用地,必須嚴格按規劃要求進行預留和控制。紅線兩側建設用地的規劃控制與管理,應按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對建筑紅線、建筑高度和建筑容量等規劃技術指標嚴格控制。

開發區道路紅線管制的基本要求:

①開發區道路紅線依規劃確定,依法定程序批準后,不得隨意調整和更改,在實施過程中如確需調整,應按法定程序審查批準后方可進行規劃調整。

②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開發區道路紅線進行建設,道路紅線內各種標志、廣告牌等經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審查批準后方可設置。

③開發區道路紅線內現有的建筑物,構筑物及其設施應逐步遷出,尚未遷出的房屋不得出售或改、擴建,臨時建筑、構筑物應在期滿后予以拆除,暫時未興建的道路,按《城鄉規劃法》和開發區道路紅線控制要求嚴格控制。

(2)綠線范圍內用地,不得進行非綠化建設。綠線內的所有的林木、綠地、植被、綠化設施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位、破壞、侵占和損壞,不得改變綠地用地性質。在綠線范圍內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建筑物、構筑物和其它設施應逐步遷出。

開發區綠線管制的基本要求:

①綠線作為綠地的實際控制線,依法定程序批準后,不得隨意調整和更改,在實施過程中如確需調整,應按法定程序審查批準后方可進行調整。

②綠線作為規劃管理的重要依據,綠線范圍內是規劃區內必須保留的開敞空間,在規劃區的發展過程中,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占用。

③綠線范圍內的綠地建設應按照國家有關規范進行規劃和建設,不得建設無關建筑,其綠地率必須達到國家相關規定。

④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城市綠地范圍內進行攔河截溪、取土采石、設置垃圾堆場、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對生態環境構成破壞的活動。近期不進行綠化建設的規劃綠地范圍內的建設活動,應當進行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并按照《城市規劃法》的規定,予以嚴格控制。

(3)黃線控制范圍內進行建設,應當符合經批準的城鄉規劃。在城市黃線內新建、改建、擴建各類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管線和其他工程設施,應當依法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城鄉規劃許可,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辦理相關手續。遷移、拆除城市黃線內城市基礎設施的,應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辦理相關手續。

在城市黃線范圍內禁止進行下列活動:

①違反城鄉規劃要求,進行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設施的建設;

②違反國家有關技術標準和規范進行建設;

③未經批準,改裝、遷移或拆毀原有城市基礎設施;

④其他損壞城市基礎設施或影響城市基礎設施安全和正常運轉的行為。

(4)藍線范圍內用地應嚴格保護,不受侵占。除按照規劃建設排水設施、水壩、污水處理設施、園林小品及相關市政設施外,禁止建設其它任何建筑物、構筑物。

開發區藍線管制的基本要求:

①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藍線”,修建建構筑物,影響城市景觀及河道行洪安全。

②主要河道、水庫兩側10~30米范圍內作為嚴格控制區,嚴禁非綠化設施的建設。

③藍線范圍內不得擅自設置各類排污口和傾倒垃圾。

三、土地利用規劃

結合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多規合一等相關規劃分析,戰略研究、生態要素分析及用地適宜性評價,對規劃區用地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以現狀用地和產業布局為基礎,綜合整個區域發展架構,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整體布局模式,構建布局合理、結構清晰、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生態新區。

1.空間布局理念

(1)山水環繞,組合布局。以資源約束和生態保護為前提,嚴格保護和控制區域生態環境;以自然山水和生態綠地為本地,促進規劃區與自然山水的融合;按組合型城市的理念組織規劃區空間布局,形成功能互補、聯系便捷、特色鮮明的功能區。

(2)產城融合、三位一體。本次規劃避免出現建設中重產業、輕城市的弊端,強調“產城融合”的理念,促進產業與居住、公共服務等城市功能的有機融合、協調互動。產業用地、生活用地的就近和均衡布局,提供多元化的居住社區和完善的社會公共服務,實現現代產業、現代生活、現代都市“三維一體”的協調發展。

(3)集約高效、低碳智能。鼓勵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產業,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充分體現公交主導的綠色交通理念,強化綠色交通系統在空間布局中的組織作用。盤活現有用地存量,優化增量土地開發,提高土地效能。

(4)城鄉統籌、生態宜居。結合外圍生態區域建設,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產業布局和交通格局,統籌安排其城市公共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的生態城市風貌。

2.功能分區

通過對基地范圍內的現狀用地情況分析,結合新時期橫溝橋鎮的發展訴求,將規劃區劃定為老城區生活區、城鐵生活服務區、創新服務區、綠色休閑服務區四大功能板塊,其中:

老城生活區:依托橫溝老鎮區發展,進行舊城改造,通過完善基礎服務功能和舊城風貌景觀控制建設,導入傳統生活服務產業和傳統體驗旅游產業,建設傳統生活集聚區;

城鐵生活服務區:通過城鐵東站的便捷交通體系及外圍城市新型產業功能區的支撐,建設現代城市區級綜合服務區,通過高端地產開發,充分發揮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的吸引和帶動作用為未來高新區發展提供生活空間;

創新服務區:位于高新區三期與城市生活區之間,是服務于未來高新區現代產業的綜合創新基地,依托高新區管委會及橫溝橋鎮政府的行政辦公功能為引爆,大力建設生產業創新服務功能。

綠色休閑服務:為規劃區生態資源集中區,依托智敏果園的生態農業條件和山水農莊周邊的良好山水資源,以生態為基底,通過對周邊用地的生態控制開發,建設規劃區的綠色示范區和生態服務區,使其成長為高新區的生態綠心,形成三產融合發展的示范引領空間。

3.規劃結構

規劃以規劃區全域職能體系及產業結構入手,以“用地適宜性評價”和功能分區為基礎,合理利用基地的自然條件,充分考慮區域的大背景和基地的現狀特征以及新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構建“兩主兩副,三軸一圈”的空間結構布局,形成”新城引領、藍綠相承、產城相融”的綠色生態網絡。


兩主——指依托城鐵東站形成的城鐵生活核心。充分發揮城鐵快速交通的吸引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商業服務設施為主的綜合生活服務核心,作為規劃區建設的引爆功能點,推動新區功能建設,發揮對老城及現代生活組團的輻射帶動及引領作用;

依托行政辦公功能和總部經濟產業形成的創新服務核心,作為規劃區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示范空間,也是未來高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引爆點,也是產業對接的先行區。

兩副——結合橫溝老鎮區形成的老城生活副中心,以生活性服務業為主,通過傳統商業服務也產業引入及風貌控制,建設特色鮮明,功能產業化,具有吸引力和體驗性的城市生活空間,滿足橫溝橋鎮鎮區及未來產業發展帶來的生活服務需求;

景觀休閑副中心:結合泉都大道的城市休閑景觀帶建設,依托智敏果園郊野公園的自然生態和生活服務功能,建設新區景觀中心,作為城市休閑功能的延展。

三軸——沿光谷南一路形成的新城功能發展主軸,是規劃區主要功能的聯動發展軸,串聯規劃區的生產、生活等空間,是新區新型產業聯動發展的主要軸線。

依托賀勝路及107國道形成的區域聯動軸,作為新城與主城生活區功能聯系的主要交通軸線,串聯城市功能,提升新城對于主城的支持作用。

依托泉都大道形成的綠色產業延展軸,規劃區綠色休閑產業與主城景觀功能串聯,形成全域一體化生態休閑旅游空間。

一圈——由城鐵生活核心與創新服務核心空間形成的核心服務圈,為高新區的生產、生活提供全面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空間。

4.土地利用規劃

(一)居住用地規劃(R)

1)居住用地分類

居住用地以二類居住用地、新型農村社區用地為主。

二類居住用地(R2):為市政公用設施齊全、布局完整、環境較好,以多層、小高層及高層建筑為主的集中型生活社區用地,是工業就業及服務人口的主要生活空間,也是城鎮化進程中安置村民的重要場所。

新型社區用地(R9):以就近集中還建的原則安置村民,包括還建上樓及一戶一基等建設模式,以城市生活區標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滿足不同還建建設需求,提高棚改及舊城改造的可實施性。作為農村土地整理和農民進城的主要安置空間。

2)居住用地布局

現狀居住用地多為二類居住用地及少量村民點用地。集中新建村民點及新建小區配套較完善。而零散的村民點及老鎮區生活區則生活環境較差,配套設施不足,土地等浪費嚴重。

規劃區的居住對象有著較鮮明的特征。一方面其產業體系的建立勢必吸引大批的外來人口涌入,這是人口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本地農村居民也面臨著生活及生產方式轉型的問題。在居住上應考慮不同的居住社區人群需求和周邊環境的特點,引導社區文化的形成,塑造尊重地方文化并為居民所認同的宜居社區。

居住用地布局應貫徹產城融合的理念,考慮居住特征,保證主體集中成片,適當分散就業。盡可能選擇環境較好的地區,并與就業崗位和規劃區內商業設施有方便的交通聯系,以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條件。本次居住用地規劃采用鄰里社區的規劃理念,按照道路體系,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將規劃區分成9個鄰里單元,每個單元按照15分鐘生活圈布局要求,布置完善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小學、醫療、商業市場等,保障居民生活在一個鄰里單元內能基本解決,大型活動在新區解決,較少交通出行和干擾,保障市民生活安全。

其中1#、4#鄰里單元采取舊城改造與新建社區結合的方式進行建設,整體建筑風貌以多低層傳統風貌建筑為主,保證景觀一致,形成傳統風貌街區。通過對老舊街區的改造,以政策等手段,鼓勵村民自主改造,通過整理,增加城市公共空間,改善單元生活環境。

其他2、3、5、6、7、8、9等鄰里單元則采取現代化住區建設方式,通過現代化高端地產開發,打造現代化城市住區。05、9#鄰里單元作為廉租房等公益性住宅用地,作為產業工人集中居住區。

3)居住用地規模

至2035年末,規劃區居住用地總面積約為306.11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約30.65%。其中二類居住用地面積約226.51公頃,新型社區用地約79.60公頃,人均居住用地面積約為25.51平方米(按12萬容納人口計算)。

(二)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A)

1)規劃原則

① 以人為本。公共服務設施是直接與人民福利相關的社會服務體系,因此,公共服務設施的定性、定量、定位選擇,均以創造良好人居環境,滿足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需求為首要目標。

② 注重區域均衡。從全局與區域的角度,處理好公共服務設施與主城之間的聯系,合理確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準,加強社區服務場所建設,形成以社區級設施為基礎,市、區級設施銜接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體系。

③ 公共職能協調。在緩和公共服務設施供需矛盾的基礎上,逐步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教育、文化、衛生、娛樂等現狀更為薄弱的公共職能上,推動公益性設施免費開發,提高公服的使用效率。

2)布局思路

① 近遠期相結合,并留有彈性,近期布局應為遠期發展留有余地。符合城市規模與布局要求,形成合理的服務網絡。

② 建立符合規劃區整體公共利益的設施網絡,實現均衡分布、功能互補,同時也保證各片區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安排的彈性選擇,有利于局部效益和整體效能的發揮。

③公共服務設施系統應與綠地系統、道路廣場系統相協調,創造出良好的城市景觀,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需求。

3)用地布局

①行政辦公用地(A1):現狀行政辦公用地主要集中在橫溝橋鎮鎮區,包含鎮級行政建制設立的機構,包括政府、財政所、稅務、土管等單位用地。

隨著規劃區經濟的發展、產業的拓展、人口的增加,規劃區的行政職能將更為突出,服務功能需求量將更大。規劃保留現狀少量的行政服務設施,主要為社區辦公用地,對鄉鎮行政辦公用地通過集中選址建設綜合性行政服務區的方式,集中政府部門,簡化行政辦公流程,提高行政效率。規劃沿光谷南一路,在靠近泉都大道一端預留兩塊行政辦公用地,作為高新區管委會集中遷建用地及橫溝橋鎮政府集中辦公區,通過行政辦公集中建設,帶動新區用地開發。同時通過泉都大道這一對外交通干道,建設新區標志性節點空間,展現新區現代城市形象。按管理單元新建4處社區管理用地,并將現狀鎮政府用地改造為社區管理用地,保留現狀付橋村社區管理用地。

規劃行政辦公用地面積8.86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0.89%,人均行政辦公用地約0.74平方米(按12萬容納人口計算)。

②文化設施用地(A2):因城鎮條件限制,規劃區范圍內基本無文化設施用地,部分活動中心結合小區建設,為居住用地配套。文化設施嚴重缺乏。

規劃以鄰里單元為基礎,文化設施布置靠近使用中心,結合各組團中心布置。規劃分片區按服務人群布置各類相關文化設施。規劃建立新城建設兩處區級文化設施,作為新區建設的帶動,重點布置會展中心、文化館等,結合周邊規劃的區級體育中心,形成城市公服集聚區,服務于規劃區及周邊城市功能區。規劃區作為新興的城市生活區,規劃在原橫溝橋鎮鎮區布置1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可建設文化館、科技館、圖書館、活動室等),按一定的范圍服務于周邊的居民。在01、04、07、08等鄰里生活單元各建設一處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依托周邊便捷的交通條件,服務于周邊生活組團。所有文化設施用地均選擇環境條件較好的區域,如公園、綠地周邊建設,將公服與城市景觀結合,打造城市良好公共空間,繼續推動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場所免費向全社會開放。其他社區性文化活動設施用地按住宅小區配套標準結合各類生活住區進行建設,滿足周邊居民生活需求。

規劃文化設施用地面積約8.65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0.87%,人均文化設施用地面積約為0.72平方米(按12萬常住人口計算)。

③教育科研用地(A3):規劃區現狀教育科研用地主要為布置在橫溝老鎮區的中小學用地。

因規劃區范圍的擴大,人口等急劇增長,帶來入學人口的大量增長,中小學教育設施在未來將出現短缺。規劃在保留現狀教育設施用地的基礎上,一方面進行校區擴張,提升規模,完善設施,滿足近期發展需求。另一方面,按照小學不大于500m,九年制學校不大于800m,中學不大于1000m(因所處區域的性質和人口年齡問題,為保證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均較城市標準擴大)服務半徑的原則,新建中小學,用于滿足周邊兒童的入學需求。規劃擴建現狀的橫溝小學,對現狀高中進行改建,建設新的橫溝中學,并依據服務半徑新建3所小學,1所九年制學校及1所高中,按照小學一般不小于1公頃,中學不小于2公頃,按規模進行建設,保證人均中小學教育用地面積大于1.5平方米。中小學均衡布局,靠近生活區,滿足學校布置要求和便于求學。老城區因用地條件現狀,主要建設小學,在新城區,結合良好的用地建設條件,將九年制學校及高中建于新城區。

規劃教育科研用地面積約35.21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3.53%,人均教育用地面積約為2.93平方米(按12萬容納人口計算)。

④體育用地(A4):現狀無大型集中體育用地,各村組建設有小型活動場地,設施缺乏。

隨著城市人口的集聚增長,居民對體育活動設施的需求越來越高。規劃結合在新城區中心建設一處區級體育中心用地,建設綜合性體育場館和設施。同時規劃集中建設8處社區型體育活動場地,老城結合公共設施土地整理改造完善建設,新區結合公園綠地新建,形成多層次的體育場所。其他小型健身場地、球場等結合小區開發建設布置,滿足周邊居民日常運動需求。其他小型體育設施結合居住開發建設。同時,鼓勵大中專院校開放校園,共享體育活動設施。

規劃體育用地面積約9.54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0.96%,人均體育用地面積約為0.8平方米(按12萬容納人口計算)。

⑤醫療衛生用地(A5):現狀醫療點主要位于橫溝橋鎮鎮區的中心醫院以及社區衛生站和農村衛生室,醫療設施有限。

隨著規劃區的建設,醫療服務需求將進一步增長。規劃調整和完善醫療機構布局,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建立完善中心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二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各綜合組團均配置醫療衛生用地,服務周邊人群,位置均選在交通便利的組團中心處。規劃對現狀橫溝醫院用地進行擴建。在橫溝新城區新建一處綜合性醫院,服務于高新區及周邊。在現代宜居組團新建一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衛生防疫用地和疾控中心,提高規劃區公共衛生事件的反應和處理能力。保留現狀專科醫院,作為生活區的醫療配套拓展。在鄰里單元結合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醫療服務點,共計建設4處醫療服務點。同時,結合居住小區開發,在生活組團按人口和規模布置社區服務醫療站和藥店,建立體系完善、服務方便的醫療系統。

規劃醫療衛生用地面積約12.30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23%,人均醫療用地面積約為1.02平方米(按12萬容納人口計算)。

⑥社會福利設施用地(A6):現狀有一處社會福利設施用地——橫溝橋鎮社會福利院,位于107國道以北。建設用地規模較小,人口容量有限,現狀的福利設施和服務半徑將嚴重不足。

遠期大量人口的進駐,老年化的發展,規劃區的城市老齡人口將大量增加,關心老人養老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為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規劃建設社會福利設施,用于規劃區老人、孤兒的關心救助。

規劃增加社會福利設施用地,在新城區中心建設1處綜合性社會福利院,建設包括兒童及老年人服務救助場所,服務于規劃區及周邊的老齡人口。

規劃社會福利設施用地面積約3.51公頃,占總建設用地的0.35%,人均社會福利設施用地面積約為0.29平方米(按12萬容納人口計算)。

4)用地規模

根據上述用地布局,規劃區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總用地面積約78.07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7.82%,人均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面積約為6.51平方米(按12萬容納人口計算)。

(四)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B)

1)規劃原則

① 分片布置,規模適宜。在各功能組團中心布置規模適宜的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包括服務于工業園區的商貿用地及服務于周邊居民的商業用地。

② 借助交通及產業優勢,聯動發展。規劃布局綜合考慮對外交通、內部交通和產業優勢及未來發展空間趨勢,形成聯動、共榮的發展態勢。

2)用地布局

規劃建立區級—組團二級商業體系。區級商業設施作為規劃區綜合性主體商業設施,要求建設檔次高、規模大,服務量大;組團級公共服務設施結合居住組團適當布置,以滿足各組團基本日常生活需求,方便服務為準則。

①商業設施用地(B1):利用新型城鎮化發展和人口集聚增長帶來的商業服務需求快速增長的機遇,規劃在3個生活性組團和產業組團中心分別建設服務于周邊居民的大型商業中心,依據自身用地特點,以不同的形式建設,如沿官埠大道、光谷南一路的帶狀建設,橫溝橋鎮鎮區、城鐵東站及各生活組團地塊中心集中布置。中心商業設施以大型設施為主,布置要求高質量、高品位,一次滿足不同層次居民生活需求,同時提升城鎮品味。其他小型商業設施可結合居住區開發機動布置,以百貨超市為主,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用地以商業用地及商住混合用地形式存在。主要建設商場、超市、賓館、酒店、小商品市場及農貿市場等,以零售業和市場建設為主。

重點為市場規劃。本次規劃中,以自行車5分鐘,人行10-20分鐘為基準,即以1200m服務半徑,規劃建設5處農貿市場,將生活區基本全覆蓋,保證居民生活便捷。其中,獨立性市場2處,主要位于橫溝老鎮區,1處為現狀保留改造,1處為用地整理后新建;結合商業和住宅開發布置市場3處,主要位于創新服務區、現代宜居組團及新城孫祠還建點。同時在317省道南側建設一處商貿物流市場,作為批發零售及步行街,服務于橫溝橋鎮。其他類小市場、超市等依據服務人口及使用便捷程度,結合商住和居住開發和商業建設。

規劃商業設施用地面積約50.55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5.06%,人均商業設施用地面積約為4.21平方米。

②商務設施用地(B2):結合各組團中心布置,位于交通便捷處,承載商業辦公功能。主要分布于創新服務區。橫溝橋鎮商務設施主要布置銀行、保險、工程質詢、電訊郵政、法律技術服務等功能,結合商業用地建設布置,主要是生活型商務服務設施。創新服務區商務用地則主要作為各類大型公司、企業的總部辦公基地,布置工程技術類服務及法律咨詢、金融銀行信托等服務型設施以及科技研發等生產性設施用地,作為生產性配套管理用地。其他小型商務設施結合商業布置。

規劃商務設施用地面積約25.5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2.55%,人均商務設施用地面積約為2.13平方米。

③娛樂康體用地(B3):現狀娛樂康體用地主要為結合商業和居住開發建設的小型網吧。規劃1處娛樂康體用地作為綜合性影劇院,位于橫溝新城區,結合文化設施統一布局,服務于橫溝新區及整個高新區。其他小型娛樂康體設施,如網吧、電影院、歌舞廳等結合商業用地布置與居住中心。而大型室外游樂設施則結合城市公園統一建設。

規劃娛樂康體用地面積約為2.97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0.3%,人均娛樂康體用地面積約0.25方米。

④公共設施營業網點用地(B4):規劃完善規劃區的公共服務設施營業網點布局。主要包括加油加氣站、液化氣換瓶站以及電信、郵政等市政設施服務網點。

?規劃按服務半徑1.2KM沿城市主要干道布置4處主要加油加氣站。每處加油站面積為2000-4000㎡。其他小型加油加氣站在后期控詳規過程中,依據實際情況和加油能力,進行調整建設。

?液化石油氣換瓶站。按每個服務5000-7000戶,服務半徑0.5-1.0KM計算,城市生活區規劃建設5處集中瓶裝供應點,換瓶站建設結合商業及居住開發配套建設,不安排單獨用地,換瓶站氣源統一至北部規劃液化氣儲配站及城區液化氣儲配點灌制配給。每個新型農村居民點建設一處瓶裝供應點。保留現狀位于規劃的生態體育中心西側的天然氣門站,與高新區一期內107國道以南的城市天然氣門站一起為規劃區供氣。

?其他市政類服務網點,按服務規模及半徑結合商業、居住建設。郵政網點按半徑范圍1.0-2.0km。規劃建設2處郵政支局,規劃3處網點按半徑結合居住、商業建設,均衡布置。建設1處電信營業廳,其他小型服務點依據后期用地開發建設。其他市政服務網點,如供電、供水、燃氣等營業網點依據后期城市發展需要,結合商業建設。

規劃公共設施營業網點用地面積約1.71公頃,占總建設用地的0.17%,人均公共設施營業網點用地面積約0.17平方米。

⑤其他服務設施用地(B9):為規劃處于新城區中心,思源水廠以南的培訓機構用地,作為農村居民再就業技能培訓中心。規劃其他服務設施用地面積約為6.43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0.64%,人均其他服務設施用地面積約0.14平方米。

3)用地規模

根據上述用地布局,規劃區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總用地面積約87.17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的8.73%,人均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面積約為7.26平方米。

(五)工業用地(M)

1)規劃原則

① 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原則

配合城市功能布局及產業結構調整,統一規劃,調整工業用地的布局結構和用地比例,提高規劃區內綜合服務功能,改善城市生態景觀環境,搞好大型工業企業內部用地調整,內部挖潛,提高工業用地的集約化程度,逐步實現工業集聚發展。

② 項目入園,集中發展原則

從咸寧整體利益出發,工業發展以集中布局為主,以利于統一建設與管理,加強企業間的協作關系,增強產業鏈經濟效益。同時集中建設,利于配套設施完善及環境保護,利于土地集約利用。

2)用地布局

規劃區傳統產業功能依托周邊高新區一二期產業用地及規劃新建的三期產業空間發展,為科學城建設提供用地、就業、技術轉換等支撐。規劃區產業空間結合現有祥天工業園,拓展現代節能環保產業,建設以高新技術環保產業為主,兼具科研創新、現代創意產業等形式的綜合性產業用地。位于規劃區與高新區產業用地結合部,充分發揮高新區產業的帶動作用,延伸產業鏈。

3)用地規模

規劃區工業用地總用地面積約49.29公頃,占總建設用地比例的4.94%。

(六)交通設施用地(S)

1)城市道路用地(S1)

規劃區道路規劃結合已建成的道路,依托貫穿整個規劃區的老107國道、賀勝路、官埠大道、永安東路、光谷南二路、武咸快速通道等交通性干道,按照生活區路網密度適當密集,工業區路網至干道的原則,建設方格網道路骨架,形成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生活性巷道、慢道的四級道路網絡格局,滿足工業和生活對道路網密度的需求。其他各類用地內部配建道路計入相關用地,不參與道路用地平衡,但部分道路可作為城市道路功能使用,提升區域道路可通行能力。

城市道路用地面積約167.59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約16.78%,人均城市道路用地面積約為13.97平方米。

2)綜合交通樞紐用地(S3)

在城鐵橫溝橋站以北結合老鎮區建設一處長途客運站,與咸寧主城及周邊其他縣市、城鎮聯系起來,形成區域性交通樞紐。并與周邊新城及老區建設城市化公交系統,提供便捷的交通,滿足新區人口對外服務的需求。同時將公交首末站與長途客運站統一建設,便于換乘,集約建設,用地面積約為1.47公頃。

綜合交通樞紐用地面積約2.29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約0.23%,人均交通樞紐用地面積約為0.19平方米。。

3)交通場站用地(S4)

主要為社會停車場。在生活區的各生活組團內,選取適當的位置,結合居住、商業等交通停車需求分析,建設一定數量的社會停車場,約16處,滿足生活、工作、消費、游憩等的停車需求。同時,結合商業、住宅等開發,通過設計條件,配建停車場10處,配套預留公共停車位。其他小型停車場可結合后期城市開發適當增加。鼓勵商業建筑配套停車設施向公眾開發,作為社會停車。

規劃交通場站用地面積約10.0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約1.0%,人均社會停車場用地面積約為0.83平方米。

4)用地規模

交通設施用地總用地面積約179.88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約18.01%,人均交通設施用地面積約為14.99平方米。

(七)公用設施用地(U)

1)供應設施用地(U1)

包括供水用地、供電用地、電信設施用地、供燃氣用地和郵政設施用地等。

供水用地主要包括對現狀的思源配水廠進行擴建,配水能力達到4萬噸/日,同時加快武咸快速通道以西區域王英水庫飲水工程建設,聯合供水,滿足后期規劃區建設及鎮區生活的用水需求及供水安全。

供電用地主要包括現狀的220KV孫田變電站,110KV的橫溝變電站,結合周邊規劃的1處110KV職教園變電站, 220KV張公變、塘角變及110KV栗林變和浮山變,形成區域聯網供電,保證規劃區的用地需求。其他區域開閉所用地結合布置位置,劃入相關城市建設用地。

供燃氣用地主要包括為滿足近期需求建設的瓶裝液化氣灌裝站以及保留的規劃生態體育中心西側的天然氣門站,生活用氣和生產用氣需求。

郵政設施用地主要包括2個居住組團中心位置的獨立的郵政所,其他3處郵政網點計入公共設施營業網點,結合商業、居住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電信設施用地主要是位于橫溝橋鎮鎮區的電信所及一處信號基站。

規劃供應設施用地面積約14.7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約1.47%。

2)環境設施用地(U2)

包括新建的橫溝污水處理廠、2處垃圾轉運站、垃圾收集點等用地。

規劃環境設施用地面積約13.33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約1.33%。

3)安全設施用地(U3)

安全設施主要是消防站。規劃建設1處消防站,按保證5min到達的原則,橫溝區級綜合服務區內,為二級消防站。大型工業企業可按自身防火要求及等級,建立小型消防設置,組織應急消防人員。結合高新區一二期產業用地內的消防站,形成連網消防機制,保障消防安全。

規劃安全設施用地面積約0.45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約0.05%。

4)用地規模

規劃公用設施用地總用地面積約28.49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約2.85%。

(八)綠地(G)

規劃區內的綠化用地分為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及廣場用地。

1)公園綠地(G1)

規劃保留了生態景觀條件較好的山體、濕地、水體等自然景觀要素,結合周邊用地布置公園綠地,也有利于保護和展示具有咸寧地域特征的植被和地貌,打造規劃區重點公共休閑空間。在各功能組團中心、集中居民點中心、街頭景觀節點配置公園,服務周邊人群,形成良好的城市風貌,提升規劃區品質。主要城市公園用地布置14處以及沿孫家灣港形成的濱水帶狀公園和泉都大道的城市休閑景觀帶,結合集中山體、水體、高壓走廊建設,位于規劃區主要的生活、辦公組團。其他街頭綠地、濱河帶狀公園等休閑空間結合自然用地條件分散布局。

規劃公園綠地面積194.63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9.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為16.22平方米。

2)防護綠地(G2)

防護綠地主要布置在高速公路、鐵路、高壓走廊、主要城市干道兩側,工業區與生活區之間,有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設施周邊,用于保護居民生活衛生和安全。

依據沿高速公路兩側布置30米的防護綠帶,主干道沿線規劃15-30米綠化帶,工業及物流倉儲用地周邊沿線布置15米防護綠帶;河道兩側10-30m綠帶;110KV高壓線規劃30米寬綠帶;220KV高壓線規劃40米寬綠帶,500KV高壓線規劃70米寬綠帶,一般公服設施周邊10-30m防護綠帶的布局原則,結合道路網結構和用地布局形式進行建設。結合現狀用地特征,部分防護綠地內的農田、林地等保留原有性質,減少土地流轉壓力,保護生態環境。

規劃防護綠地面積71.62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約7.17%。

3)廣場用地(G3)

規劃在城市生活中心、服務中心、景觀中心,結合商業、公共服務設施、公園綠地等區域建設視野開敞,綠化率較高的城市廣場,作為區域活動中心、人流集散中心。規劃建設4處城市廣場,位于橫溝橋鎮鎮區中心、生態宜居組團、區級綜合服務區、創新服務區。其他小型商業廣場、運動休閑廣場、集散廣場等可結合商業、居住開發及公園建設,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閑活動空間。

規劃廣場用地面積3.34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0.33%,人均廣場用地面積約為0.28平方米。

4)用地規模

規劃區綠地與廣場用地總用地面積約269.59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27%,人均綠地面積約為22.47平方米。

(九)區域交通用地(H2)

區域交通用地主要是過境的咸通高速、京廣鐵路線路用地、城際鐵路線路及站場用地等用地。部分道路雖承擔區域交通功能,但已作為城市內部交通主要干道的道路,如武咸快速路、317省道,老107國道城區段等,均計入城市道路用地,不參與區域交通用地平衡。

規劃區域交通用地面積約10.38公頃,占規劃區總用地比例約0.49%。

(十)非建設用地

非建設用地主要包括規劃范圍內的水域、農林用地等。規劃非建設用地面積約43.26公頃,占規劃區總用地面積比例約4.11%。

1)水域

主要包括水庫、河道和濕地池塘等用地。規劃對現狀水域進行整理,規模較小,條件不好的池塘進行填埋,做建設用地。保留建設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藕塘、池塘等,進行處理,拓展水面,建設景觀。主要水體包括孫家灣港和橫溝河及相關分支以及城市公園內的水體。

規劃水域面積15.72公頃,占規劃區總用地比例約1.49%。

2)農林用地

農林用地主要包括一般耕地、及林地兩類。

一般耕地主要是位于村民點周邊用于農業種植的農用地。林地則是位于外圍的連綿山體,主要為自生林和經濟林。用地面積約為27.54公頃。

農林用地在城市建設區外圍起到了很好的生態隔離作用和緩沖作用,對城市空間的發展起到限定作用。是非建設用地的主體。

城市建設用地土地利用規劃平衡表

分類序號

用地代碼

用地名稱

面積

(公頃)

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

備注

1

R

居住用地

306.11

30.65

 

其中

R2 二類居住用地

226.51

22.68

 

R9 新型社區用地

79.60

7.97

 

2

A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78.07

7.82

 

其中

A1 行政辦公用地

8.86

0.89

按《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規定計算。

A2 文化設施用地

8.65

0.87

按《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規定計算。

A3 教育科研用地

35.21

3.53

 

A4 體育用地

9.54

0.96

按《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規定計算。

A5 醫療衛生用地

12.30

1.23

按《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規定計算。

A6 社會福利設施用地

3.51

0.35

按《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規定的計算。

3

B

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87.17

8.73

 

其中

B1 商業設施用地

50.55

5.06

 

B2 商務設施用地

25.50

2.55

 

B3 娛樂康體用地

2.97

0.30

 

B4 公用設施營業網點用地

1.71

0.17

 

B9 其他服務設施用地

6.43

0.64

 

4

M

工業用地

49.29

4.94

 

其中

M1 一類工業用地

49.29

4.94

 

5

S

交通設施用地

179.88

18.01

 

其中

S1 城市道路用地

167.59

16.78

 

S3 綜合交通樞紐用地

2.29

0.23

 

S4 交通場站用地

10.00

1.00

 

6

U

公用設施用地

28.49

2.85

 

其中

U1 供應設施用地

14.70

1.47

 

U2 環境設施用地

13.33

1.33

 

U3 安全設施用地

0.45

0.05

 

7

G

綠地與廣場用地

269.59

27.00

人均綠地面積≥10平方米。

其中

G1 公園綠地

194.63

19.49

人均公園綠地≥8平方米。

G2 防護綠地

71.62

7.17

 

G3 廣場用地

3.34

0.33

處于0.2~0.5平方米/人范圍內。

合計

城市建設用地

998.59

100.00

 


第九章?綠地系統規劃

1.現狀問題

規劃區自然生態資源條件優良,濕地、山體林地、農田、河道、魚塘等自然景觀要素豐富,風貌特色明顯。規劃區生態綠地資源處于自然利用狀態,交通、設施等缺乏導致未能將資源景觀環境進行有效開發,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低下。現狀綠地景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綠化空間的層次性不全。

2)建成區綠化空間不夠。

3)資源的保護不足,部分污染嚴重。

4)現狀綠地缺乏吸引力,經濟效益低下。

2.規劃原則

綠地系統建設首先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使內部綠地與自然基底保持著網絡狀的互相連接,形成城市與自然相互融合的“圖”與“底”的關系。

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規劃區的山水資源,結合生態保護進行合理開發。

2)連續性原則

綠地的空間連續性能夠發揮生態廊道的作用,若干生態通廊連接成生態綠網,構成園林式開發區的建設基礎,同時能通過綠廊將規劃區與外圍城市生態區進行有效聯系,發揮聯動做用,提升城市的整體品質。

3)便捷性

綠地的作用是為城市提供開敞景觀空間,改善區域的空氣等品質,提供休閑交流的活動場地。便捷性和可達性有助于提升綠地的公共使用功能,提高使用效率。同時便捷性原則也是以人為本意志的體現。

4)多樣性原則

綠地的多樣性包括綠地類型的多樣性和綠地植被、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利用現狀山水資源,結合地理條件,創造靈活多變的綠地景觀類型,結合多樣布局設計,為城市打造豐富多彩、靈活生動的城市公共空間。

近幾年,人們越來越多的開始關注自身周邊的生存環境問題。然淚過度的干預,致使自然環境條件日趨惡化,各類環境問題則越來越平凡的干擾者人們的生活。隨著健康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等概念的提出,人們通過自身的手段開始恢復自然,改良我們的環境。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和維護。

為解決洪澇災害,人們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思想。充分利用自然山體、河湖濕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態空間,建設海綿城市,提升水源涵養能力,緩解雨洪內澇壓力,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鼓勵單位、社區和居民家庭安裝雨水收集裝置。大幅度減少城市硬覆蓋地面,推廣透水建材鋪裝,大力建設雨水花園、儲水池塘、濕地公園、下沉式綠地等雨水滯留設施,通過自然綠地,讓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不斷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積、滲透比例。同時,恢復城市自然生態。制定并實施生態修復工作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濕地、植被,積極推進采礦廢棄地修復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復城市自然生態。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構建綠道系統,實現城市內外綠地連接貫通,將生態要素引入市區。建設森林城市。推行生態綠化方式,保護古樹名木資源,廣植當地樹種,減少人工干預,讓喬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長。鼓勵發展屋頂綠化、立體綠化。進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城市建成區綠地率,改變城市建設中過分追求高強度開發、高密度建設、大面積硬化的狀況。

通過綠地系統的建設,對于保護規劃區山水的自然形態和格局的連續完整性,推動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凸顯區域生態特征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規劃布局

規劃以保留周邊的山水特征為背景,以高壓走廊、高速公路、鐵路防護綠帶為載體,沿路造林,臨水建園,構建綠化網絡,建立多形態,多層次城市公園綠地景觀,結合居住、工業等用地的開發,構筑園林式生態格局。


綠地類型主要包括: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用地、山體林地。

1)公園綠地

公園綠地主要指城市公園、帶狀綠地和組團綠地。規劃按“300m見綠、500m見園、1000m有公園”的布局原則在生活區進行集中布局。通過規劃1處郊野公園、1處城市帶狀公園、3處社區公園及大量的街頭綠地,形成層次分明的綠化景觀網絡,覆蓋大部分生活區,保證居民日常生活景觀需求。特別是老城區,通過舊城改造的土地整理,預留大量的綠化公共空間。

公園綠地:遵從依山就勢原則,在規劃區利用現有山體、水體等自然景觀規劃公園。盡量避免破壞自然山體植被,順應自然條件。規劃結合高壓走廊,利用區域內各種水體、山體,建設區域性綜合公園綠地,作為居民活動的主要空間。規劃建設15個主要城市公園,構建規劃區園林景觀功能節點。

帶狀綠地:利用河道、高壓走廊等水體環境較好和需要保護的用地,沿兩側適當擴展,建設濱水公園綠帶或城市帶狀公園。利用綠帶,結合城市廣場建設,打造多功能的城市休閑活動中心,同時也是規劃區景觀與外圍景觀空間聯系的重要景觀廊道。規劃沿橫溝河及孫家灣港、光谷南一路、泉都大道等主要城市景觀道路建設帶狀公園。

組團綠地:結合居住區布置,并賦予個性化風格,為居民就近提供良好的休閑活動空間。

公共綠地規劃應體現地方風格與特色,充分利用現有的優勢,結合地形地貌設置。規劃應均衡布局各級公共綠地,形成系統完整、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完善的公共綠地體系,以點統籌、以帶串珠,形成層次感豐富,景觀變化有序的城市公園綠地系統。生活區綠地系統建設間距標準以500m為宜。

規劃到2030年末規劃區公園綠地面積約194.63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約19.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為16.22平方米。

2)防護綠地

城市防護綠地分為衛生防護帶、道路防護帶、水系防護帶,規劃相應的用地控制標準。本規劃重的防護綠地主要包括水體防護綠帶、道路防護綠帶、高壓走廊等、基礎設施周邊防護綠地等。

規劃沿高速公路兩側布置30米的防護綠帶(或至自然邊界)。主干道沿線規劃15-30米綠化帶,工業及物流倉儲用地周邊沿線布置15米防護綠帶;河道兩側10-30m綠帶;110KV高壓線規劃30米寬綠帶,220KV高壓線規劃40米寬高壓走廊,500KV高壓線規劃70米高壓走廊;一般公服設施周邊規劃10-30m防護綠帶。結合高壓走廊用地特征,對于500KV及220KV電力線高壓走廊集中區域,保留現狀林地及農田性質,減少土地流轉壓力。

規劃至2030年末防護綠地面積71.62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約7.17%。

3)廣場用地

規劃建設4處綜合城市廣場,綠地率保證在60%,位于橫溝橋鎮鎮區中心、生態宜居組團、區級綜合服務區、創新服務區。其他小型商業廣場、運動休閑廣場、集散廣場等可結合商業、居住開發及公園建設,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閑活動空間。

規劃廣場用地面積3.34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0.33%,人均廣場用地面積約0.28平方米。

4)附屬綠地

附屬綠地主要是城市建設用地中綠地之外各類用地中的附屬綠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實施用地等中的綠地。

①居住綠地:規劃要求盡量加大居住區內的綠化力度,有條件的社區宜發展垂直綠化和建設屋頂花園。居住區綠地應更具居住區的結構、布局方式、環境特點及用地條件,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點、線、面綜合的綠地布局方式,盡量保留改造現有的綠地資源,使組團綠地服務半徑不大于250m,人均組團綠地面積不小于0.5平方米,以居住區規范為準進行安排。

②道路綠地: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骨架,它將分散的綠地有機聯系,反映城市街道的面貌。其綠化間色和標準應嚴格執行《道路綠化設計規范》。

③單位附屬綠地:規劃要求單位加到綠化力度,并宜發展垂直綠化。

5)山體林地

主要是位于規劃區外圍的山體林地。該林地作為規劃區的景觀生態屏障,在規劃中重點保護,嚴禁破壞。可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可持續性的開發性生產,充分發揮林地的條件優勢。山體林地面積約192.91公頃。

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用地等形成規劃區整體空間綠地骨架和景觀中心,通過濱水綠帶、組團綠地、道路附屬綠地等將節點進行串聯,結合居住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的建設,將城市綠地與地塊綠地聯系,相互滲透,創造多樣的綠地景觀空間,并通過外圍山林、農田緩沖區,強化規劃區內的綠地景觀的穩定性。利用多樣的、層次豐富綠地景觀結構,將規劃區所有綠地串聯起來,形成園林式的城市功能區。


第十章?景觀風貌規劃

1.現狀景觀特征

1)自然生態景觀豐富,歷史人文景觀較少

現狀自然景觀要素較多,山體、池塘、濕地、河渠、水庫、農田等較多,自然條件良好,綠化覆蓋率高。但整個區域基本無歷史區域,文化底蘊有限。

2)濱水景觀特點突出,山體特色不強

規劃區擁有大量的水域,水體清澈,水質較好,周邊用地情況簡單,自然條件優越。相對而言,雖然山體較多,但均不高,缺乏標志節點型景觀,特色不明顯。

2.規劃原則

1)生態原則

根據城市生態學基本理論,景觀系統規劃應遵循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原理,開辟城市綠色廊道,形成城市生態網絡體系,恢復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的穩定發展。

2)以人為本,遵循人居環境的景觀生態優化原則

將景觀系統與休閑空間的營造相結合,按照居民生活需求、出行特點、活動方式合理安排休閑綠地的空間布局,強調與居民生活結合緊密的公共綠地與廣場用地建設,創造宜人的景觀休閑空間。

3)區域協調原則

城市是一個整體,景觀空間是城市的一個子系統。在規劃中要注意規劃區景觀系統與周邊區域的景觀聯系,使其成為一個整體,相互帶動發展,使系統的生態完整性更高,使用連貫性更強。

3.景觀結構規劃

景觀系統是由道路廣場、建筑物、園林綠地以及河流水域等人工及自然要素構成的形體景觀、氣氛和人文活動的總和。空間景觀規劃要塑造有魅力、有特色的城市物質環境和視覺環境,滿足人們審美心理的需要,其中包括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人工建設的布局和區域建筑空間的構成等。


遵循“以人為本,環境先導”的原則,以外圍山體和農田綠色生態為景觀背景,以武咸快速通道為紐帶,以城市生活空間為景觀節點,形成為"一楔一帶,藍綠相織;一軸一廊,動靜相輔;兩心多點,城林相依"的空間景觀結構:

一楔——由泉都大道沿線農林綠帶、城際鐵路兩側防護綠帶及智敏果園、山水農莊山體等自然林地形成的包圍新城區的城市生態景觀綠楔,將新城功能區與老城功能區隔離,形成新的生態組團,充分體現綠色發展和生態優先理念,建設城市生態功能區。

一帶——沿孫家灣港及橫溝河建設的濱水休閑帶,通過河道兩側濱水綠帶的建設,將新區生活功能進行有機串聯,形成統一的城市生活空間。

綠楔與濱水綠帶將規劃區與周邊的山水自然資源串聯,結合規劃區內眾多保護水體,形成山水藍綠相織,綠色生態的城市基底。

一軸——沿光谷南一路,結合公共服務空間形成的人文景觀聯系軸,作為老城生活區與外圍生態空間的重要景觀通道,利用道路帶狀綠地,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動活力的城市景觀軸。

一廊——聯系人文景觀中心與生態景觀核心,通過建筑空間形成的生態景觀視廊。通過景觀視廊將城市生活與生態基底緊密聯系,充分發揮新城功能及景觀核心作用,打造功能復合,動靜相輔的城市核心功能區。

兩心——基于現代公服建筑形成的人文景觀中心,及基于自然山水資源形成的生態景觀核心。兩心通過綠帶形成景觀廊道,構建新區景觀骨架。

多點——依托外圍城市公園建設的城市生活景觀節點,作為社區生活中心,是構建景觀體系的基礎。

4.環境風貌導控


規劃結合現狀建設情況,將基地劃定為五大風貌控制區,即:

1)鄉鎮風貌改善區:

主要是橫溝橋鎮老鎮區,以舊城改造為手段,通過一定的政策,鼓勵村民參與改造(遷建),通過統一立面街景,完善區域微循環,增加城市公共空間等改善現狀街區風貌品質;

重點沿東升路、橫溝橋北路、橫溝橋南路、朝陽路等,結合現狀豐富的傳統商業街區,打造3條傳統鄉鎮生活風貌界面,提升老區活力和吸引力,改善老區景觀品質。

2)公共景觀風貌區:

主要圍繞城鐵東站及新城公服中心展開。其中,城鐵中心以現代高檔住宅和現代商業服務為主,強化建筑現代感和公共性,彰顯公共景觀風貌。重點建設沿賀勝路、光谷南一路的公共景觀界面,提升城市形象。

3)現代住宅風貌區:

以現代高端住宅為建設重點,展現新城現代城市風貌,與老區形成差異化生活景觀風貌。重點建設賀勝路的現代服務風貌景觀界面。

4)創新產業風貌區:

新城功能區是規劃區核心發展區,主要是商業、服務業為主,以科技新潮的景觀風貌彰顯區級服務核心及現代商業服務中心魅力。重點建設沿區域主軸光谷南一路的現代商業景觀界面,展現新區現代時尚內涵。以及依托泉都大道的生態景觀建設生態景觀界面,串聯城區服務功能。

5)自然生態風貌區:

依托智敏果園及周邊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通過休閑服務設施建設和旅游功能打造,凸顯自然生態背景,彰顯人與自然融合的景觀風貌。重點打造沿泉都大道的生態景觀界面,展現規劃區生態優勢。

5.景觀建設要點

1)自然景觀

起伏的地形式自然界的表象,有了地形環境的多樣性才能有植物的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規劃通過GIS對地形的分析,盡可能保留部分原始地形,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景觀空間的塑造,也容易形成區域小環境、小氣候,有利于地表徑流。

生態景觀是遵循生態學原理,建立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建立人和動物相連的新秩序。①遵循地帶性原理及適地適樹原則。植物配置應向生態化、鄉土化、景觀化、功能化方向發展;②植物配置的多樣性。層次豐富、喬灌花草合理布置,結合山地、水岸、湖面,合理布置層次化的植被。

對規劃區范圍內重要的古樹名木、景觀條件較好的植被等進行重點保護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注意自然與人工的和諧。對貼牌古樹原址維護保護,可結合開發統一保護建設。禁止對古樹名木進行破壞,因開發需要,確需移植的需與園林部門進行協商,異地移植,保證古樹名木生存。

2)建筑景觀

按照“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環保,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觀形象。

居住社區

居住區應體現舒適、恬靜的整體風貌。以柔和的淺色調色彩如淺黃、淺橙、米色等為灰色基調,點綴磚紅、赭褐等暖色調進行建筑設計,適應人居住的心理要求。

公共服務中心

現代服務業中心宜適當集中成片布局,鼓勵建設高層建筑,以具現代感的白、灰、銀白等冷色調為基調,充分體現簡潔、高效、集約的特點。

商貿中心可選擇多樣、夸張、裝飾性豐富的建筑樣式,色彩以橙、黃、磚紅、赭褐等暖色為基調,營造繁華絢麗的形象,結合宜人的小型公共空間的建設,增加親切感和吸引力。

文化中心應根據建筑功能和交通、場地等方面的要求選擇建筑形式,原則上鼓勵建設成具有特點的標志性景觀建筑,并結合廣場、公園等開敞空間,充分發展公共活動中心的功能。

產業園區

產業園區等應重點體現現代化工業生產的特點,以外形簡潔、大氣的廠房與倉庫為景觀元素,整體以白藍等明快舍才為基調,同時加強工業區的綠化建設,營造高效、科技感強、環境優美的現代工業文化形象。對于城市景觀的重要塑造點,創新產業區的建設,其建筑應以高層現代玻璃幕墻等現代元素裝點,打造規劃區的現代都市形式。

休閑旅游區

維護、優化區域原生景觀元素,保持野趣、寧靜、悠閑的氣氛。游憩基礎設施和園林建筑小品等,材料和色彩須和周邊環境協調。對公園內的附屬建筑應避開重點環境保護區,集中建設,降低破壞。


第十一章?綜合交通規劃

規劃區道路系統的規劃需要綜合協調現狀道路和已確定項目的路網系統,協調好規劃區內外路網的銜接等。通過梳理現狀城市道路系統,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優化交通資源配置,構建一個與規劃區功能定位匹配,以公交和慢行等綠色出行交通方式為主導,道路通達性強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1.規劃依據

1)《城市道路設計規范》(GJJ37—2012);

2)《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場、廠工程設計規范》(CJJ/T15—2011);

3)《城市道路設計手冊》(北京市政設計院);

4)《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武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1);

5) 其他相關規劃及道路設計規范。

2.規劃原則

1)交通分流、功能明確

交通分流是實現道路預期功能的前提,交通分流應為時空意義上的綜合分流,不僅包括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在空間、時間上的分離,還包括客流與貨流、過境交通距離與區內距離出行;對內與對外交通的分離。

2)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倡導慢行交通

道路規劃應充分考慮不同區域的交通流分布,以此為基礎進行規劃。城鎮生活道路功能的核心應是為人服務,而非為車服務,應特別注重使用者,尤其是步行者的需要和心理感受。而工業園道路則是為生產服務,應充分考慮工業運輸的需求。倡導慢性交通,鼓勵自行車和步行出行方式,從道路中優化慢行系統,通過人性化設施改善慢行出行環境,創造一個安全、宜居的生活工作環境。

3)可持續發展、公交優先

道路功能應考慮其空間和時間上的延續性。為適應城鎮交通的未來發展保持必要的彈性和適應度。可結合建筑后退道路設定,以綠地形式預留城市道路發展空間。同時,應充分考慮規劃區范圍內的山體、河道、高壓走廊的道路限制性較強的因素,順應自然,充分保護自然,體現生態持續原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為突破口,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統籌公共汽車、輕軌、地鐵等多種類型公共交通協調發展。加強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促進不同運輸方式和城市內外交通之間的順暢銜接、便捷換乘。擴大公共交通專用道的覆蓋范圍。實現中心城區公交站點500米內全覆蓋。

4)系統性、合理化

高新區道路系統規劃必須置于城鄉綜合交通中研究和定位,注意與現狀道路的關系,主次道路分明。根據用地性質和功能特征,安排符合特點的道路網系統。園區路網則依據產業性質,合理選擇道路骨架,依據建設情況,逐步完善,保證產業發展與道路建設的和諧統一。

5)整體性原則

規劃區內部道路網應與周邊城市道路進行有效的對接,保證各建設區之間交通聯系的便捷,便于相互間的合作交流,保證經濟的整體性發展。

3.區域交通規劃

規劃區域交通道路包括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鐵路,形成多層次結合的區域交通網絡。

高速公路——是城市之間最為重要的公路交通聯系通道。在規劃區擁有1條高速公路,即蘄嘉高速(武漢城市圈外環高速),東西向從規劃區中部穿越,快速聯通京港澳高速和杭瑞高速等國家高速網系統。在規劃區內東側設置出入口,是規劃區對外聯系的重要交通通道。

國道——國道是國內公路交通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國家高速公路網的日趨發達和完善,國道已逐步喪失遠距離公路交通載體的功能,但在中、近距離公路交通方面發展前景良好。本規劃區內有一條國道107,107國道是現狀規劃區內一條主要交通道路,也是規劃區與主城區和武漢聯系的重要通道。規劃利用國家和省改線107國道的機遇,在規劃區西北部規劃建設新的107國道,與現狀107(主城段改名為咸安大道)通過立交的形式在橫溝與賀勝交界區域對接,保證107國道的通行連續和交通分流導向作用。現狀107國道改作城市主要交通性道路。

省道——317省道,同時也是規劃區的一條主要對外交通干路,與107國道連通。此次規劃對路面進行整理拓寬。

鐵路——主要是京廣鐵路、武廣高鐵、武咸城際鐵路。已有高鐵北站及咸寧站與規劃區距離控制在10公里以內,而城鐵橫溝橋東站位于規劃區生活中心,鐵路客貨運交通便捷。

區域交通作為規劃區對外拓展,轉化經濟效益最重要的流通通道,在規劃區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以上的主要交通道路外,作為聯系城區與規劃區和武漢的武咸快速通道,賀勝路、永安東路、青龍路、金桂大道等聯系主城區與規劃區的主要城市干道,與以上區域道路一起形成層次豐富的區域道路交通網絡和對外聯系通道,為規劃區對外經濟交流提供全方位的交通支撐。

同時對于區域內鎮村主要聯系道路,改造規劃區范圍內的鄉道常橫公路,并進行路面砼化處理及拓寬路幅,提高相應公路等級,增強道路通行效率。完善村級公路系統,以實現村村通公路,路面建設以硬化為主,部分路段可考慮砼化處理,村級公路也要加強養護工作,以利長久使用。

4.道路系統規劃

(一)道路系統分級

結合區域道路系統,將區域道路位于城市規劃區部分納入城市道路系統,作為快速路。將規劃區內城市道路系統分為五個等級: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及巷道和慢道。其中,作為區域性道路,快速路道路紅線控制在40米以上,一般情況下,城市主干道間距800-1200m,紅線寬度為40米以上;城市次干道間距400-600m,紅線寬度為20-40米;城市支路間距約150-300m,紅線寬度為15-30米;巷道結合現狀街區實際改造建設,紅線寬度在12m以下;而慢道則結合公園等休閑空間及道路防護空間建設,以步行及自行車交通順暢為原則界定道路寬度,一般控制3-5米。對于工業用地,依據其用地使用特點,路網間距可適當增大,但不應大于主干道間距,應保證在800m以下。部分道路,因用地開發情況,依據交通特點,在工業園區內部分城市道路可適當調整道路等級,以次干道承擔主干道交通任務。依據現階段城市交通行車方式,道路斷面采用一塊板模式,部分采用多快板形式。一塊板有利于規劃區道路的最大效率使用,有效的節約土地。

對于道路網規劃程度,按照工業用地到城市干道,后續依據建設情況適當增加支路網,生活區到城市支路,結合現狀改造巷道,密度適當增加,形成微循環系統的原則進行規劃,保證生產、生活等對不同規模用地和交通的使用功能要求,推動發展開放便捷、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的生產生活街區。工業用地及生活區內的部分支路在控詳規中,依據情況進行合理完善補充,滿足生產、生活及規范要求。

(二)道路系統規劃

規劃區道路網絡采用方格網狀,基本延續已經或正在建設的路網格局。方格網道路系統凸現理性,更便于工業企業的對外交通以及相互聯系。

因高速公路、鐵路等現狀道路限制,規劃區各片區建設相對獨立的道路網系統,片區間通過城市干路網進行聯系,形成區域整體路網。


規劃依托現狀路網結合基地發展情況,形成三大交通骨架體系,具體如下:

鐵路交通(一縱一站):

一縱——武咸城際鐵路

一站——橫溝橋東站

對外交通骨架(兩橫兩縱):

兩橫——317省道、蘄嘉高速

兩縱——咸通高速、泉都大道

內部交通骨架(三橫五縱):

三橫——官埠大道、光谷南一路、光谷南二路

五縱——107國道、永安東路、賀勝路、橫溝七路、橫溝九路

基于以上主要道路網骨架,按照“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梳理區域路網,打通各類“盡端路、斷頭路”,形成完整路網,提高道路通達性。科學、規范設置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提高道路安全性。

城市建設區道路網密度統計表


名稱

長度

km)

道路網密度

km/km2

1

主干道

24.18

2.3

2

次干道

8.06

0.77

3

支路

31.49

2.99

4

公共通道

3.85

0.36


合計

67.58

6.42

本次規劃城市道路面積約為167.59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6.78%。

同時本次規劃未對巷道等城市微循環道路數據進行統計。因老鎮區以改造為主,現狀道路等級以之路和公共通道為主,等級提升難度較大,因此本次規劃次干道密度不足,但總體路網密度符合要求。

(三)交通組織規劃

以便捷、高效、多樣的交通系統增強規劃區與城市的聯系以及內部各個功能區的聯系,包括車行交通、靜態交通、步行交通以及各交通系統間實現有機聯系及轉換,實現暢通的交通組織網絡。

交通組織方式分為動態交通線路及靜態交通兩類。

1)動態交通

動態交通主要是規劃區內各種車流、貨流形成的各種交通線路。主要包括:

區域性交通:通過老107國道、317省道和武咸快速通道及蘄嘉高速解決區域性交通運輸需求以及規劃區內的過境交通。

城市交通:以城市干路為主,支路及巷道為輔,慢道補充,形成規劃區與城市以及規劃區各功能片區之間便捷通達的道路交通網絡體系。

功能片區內交通:主要通過城市干道解決交通需求。

機動車交通組織中,武咸快速通道的交通組織較為特殊。咸通高速為主輔結合型道路斷面,為四塊板形式。規劃區所有連接武咸快速通道的道路,進入武咸快速通道輔道,對輔道與主道間綠化帶在一定的控制距離,如2公里進行開口,進行主輔車流交換。采取控制主車道間綠化帶開口間距的方式,控制車輛轉彎,保證武咸快速通道的道路通行速度。以此方式,解決快速交通和規劃區內部普通交通間的交流、轉換,保障行車效率。城市干道及支路則采用多車道雙向交通住址。在有多條巷道的街區,巷道則宜采取單行交通,循環方式組織。

在交通出行上,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強城市公共交通樞紐建設,擴大公共交通專用道的覆蓋范圍,是換乘便捷,易于出行,提高公交效率。同時結合產業住區的建設,鼓勵步行及自行車出行等綠色出行方式。自行車道路系統在道路非機動車道和綠化帶、休閑道路體系中組織,機非分流,保證行車安全。

2)靜態交通

公共停車系統規劃:公共停車場的確定結合城市用地功能分區和道路交通組織的需要,規劃停車設施力求均衡分布,并與城市道路網有機結合。鼓勵社會力量接入,進一步強化及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的停車配套標準,鼓勵配套停車分時分區社會化,提高停車場使用效率,同時緩解停車壓力。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結合長途客運站設置區域內公交首末站,作為區域交通常態化的基礎,保證規劃區各功能組團的交通可達性。按標準建設公交站點,提高公交的可達性。

(四)道路交叉口規劃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的聚散點,路網整體通行能力的大小,取決于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其具體形式取決于相交道路的等級、功能和交通量的大小,尤其是立體交叉,還需兼顧考慮所處的地理地形條件,規劃根據規劃區的現狀、功能布局、發展規模,依據城市道路規劃標準,考慮交通組織需求,確定道路交叉口形式,主要有立體交叉、燈控平交和平面交叉。

為減少投資,節約用地,規劃區內道路主要采用平面渠化交通和燈控平交的形式組織交通。規劃區主干道、主次干道間的交叉采用燈控平面相交,主干道與支路、次干道、次干道與支路、支路之間以平面交叉方式組織交通,個別路口可設置燈控。主干道交叉以渠化為主,大量人流通行道路的交叉口也宜采用渠化交通的方式組織。貨運交通性主干道相交(主要位于工業用地內),可考慮部分環島等連續交通方式處理交通。

(五)交通設施規劃


1)停車場

在規劃區按服務人口和用地性質,共建設16處集中的社會停車場,用以滿足日常停車需求。將公益性設施的配套停車納入公共停車。同時,結合商業、居住的開發,依據實際情況,可劃出部分用地作社會停車場,規劃建設有10處配套社會停車場。其他停車設施結合居住、商業內部配套建設。各類用地的開發建設需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標準配件自身停車場,以降低對社會停車場的占用,保證社會停車場的使用。非機動停車可結合機動車停車場建設,或結合慢行租賃系統沿道路布置。

機動車公共停車場(庫)的服務半徑,在新城區中心區域不宜大于200m,一般地區不宜大于300m;非機動車公共停車場的服務半徑宜為50-100m。

規劃社會停車場總用地面積約10公頃,人均停車面積約0.83平方米。

2)公交站場

規劃主要在城鐵橫溝東站以北區域集合站前廣場建設一處公交首末站,作為長途客運和公交首末站的綜合性交通站場,用地面積約為1.47公頃。總的公交站場用地面積約為2.29公頃。

公交停靠站點按服務半徑500m設計,道路兩側布置,對置設站,前后錯開30m以上。主要交通線路城市交通性主干道布置,滿足兩側居住和產業工人生活及工作需求。

(3)加油站

根據加油站服務半徑為1~1.2km,計算,規劃沿城市主要干道布置6處主要加油加氣站,其中現狀加油站4處,規劃1處每處加油站面積為2000-4000㎡。其他小型加油加氣站在后期控詳規過程中,依據實際情況和加油能力,進行調整建設。總用地面積約為1.71公頃。

(六)慢行交通系統規劃


1)規劃策略

步行交通和自行車交通是城市交通體系中重要的交通方式。提倡步行及自行車交通方式,實行慢行交通優先,為包括交通弱勢群體在內的步行者及自行車使用者創造安全、便捷、舒適的交通環境,充分發揮園林式功能區的生態環境優勢。

2)慢行交通系統規劃

在規劃、建設和政策法規制定中,應為行人過街和自行車交通提供方便。在道路斷面設計中,應保證步行道的有效寬度,在新城區居住區、商業區、重要交通節點等人流較為集中地地段,健全人行系統。發揮自行車短距離出行和接駁公交的功能,推進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建設,積極引導長距離的出行向公共交通轉移,改善換乘環境。在生活性道路的干道級道路上實現機動車和自行車之間的物理隔離,保障慢行行車安全和通暢。結合公園、綠帶,建設慢行道路系統。

在規劃設計中,注意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慢行道路系統設計案例,結合規劃區實際情況,建設安全、連續、舒適、具有價值的慢行交通體系。

規劃沿武咸快速通道、107國道、賀勝路、317省道、光谷南一路、光谷南二路、及桃源大道、橫溝橋七路等主要交通道路及人流集聚空間建設慢行系統,提供自行車交通,依托現狀生態農業資源建設慢行交通,突出規劃區的自然生態資源和帶動鄉村旅游發展。

在慢道系統規劃時,結合道路斷面設計,沿規劃區干道,利用綠化帶、人行道等,劃出一定的寬度建設慢行道路,保證慢行系統的可達性、便捷性,及城市道路利用的高效性。

同時,利用107國道、武咸快速通道、賀勝路、317省道等主要交通道路,將規劃慢道系統同城市主要慢行系統聯系起來,形成整體,便于規劃區外圍生態景觀資源與城區其他景觀資源的交流互動。

自行車驛站——結合以500米服務半徑,沿綠道結合小綠地布置,規劃14處自行車驛站;

休閑驛站——為區域性慢行服務設施,規劃范圍內規劃2處休閑驛站,主要位于旅游景觀核心,提供休閑、餐飲、旅游服務等綜合性功能。


第十二章?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

1.地下空間發展目標

按照建設緊湊、集約型城市的要求,通過地下公共空間、交通、市政和人防等系統的統一建設,構建功能齊全、安全方便、環境優美的地下空間體系,有效提高城市空間利用效率,完善城市功能。

2.地下使用功能

地下空間一般作為地下人行設施、地下市政設施、地下人防設施、地下停車庫、地下商業服務設施等功能。不宜用于以下功能:

1)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險品的生產、儲存場所;

2)托兒所及幼兒園等教育設施;

3)不利于人流疏散的大型公共設施;

4)污染環境和勞動密集型的工業項目;

5)地質條件不允許的建設項目;

6)規劃主管部門認為不宜在地下空間建設的其他項目。

3.分區及管制措施


依據用地性質、區位和開發利用要求的不同,將地下空間分為四級:

限制地下開發區域:包括大型山體公園、林地等生態控制區、水域等區域的地下空間。其中生態控制區、水域等因自身地質條件均不宜進行地下空間開發。

控制地下開發區域:主要為產業用地、部分公園綠地、城市道路及市政基礎設施用地。該類用地依據產業建設開發實際及自身條件限制,規劃對其開發進行控制。城市道路作為公共資源嚴格控制地下空間開發,可依據需求進行地下交通、市政等基礎功能建設,而產業用地則依據自身建設要求,很少進行地下空間的建設。

鼓勵地下開發區域:包括一般居住區、新型農村社區、部分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及配套設施用地等。可進行適宜強度的地下空間開發,用于地下停車、人防及市政配套等。依據功能需要,在以上功能滿足的情況下,可適當建設地下商業、娛樂和交通集散等空間。開發強度以5-15萬平方米/平方公里為宜。

建議地下開發區域:為地下空間重點建設區,主要布置在城市商業中心、大型公共服務設施、新建高層住宅小區等用地,用于商業開發、停車、人防等功能。

地下空間開發情況一覽表

類型

面積(公頃)

占比(%

建議地下開發區域

88.08

8.37

鼓勵地下開發區域

217.37

20.66

控制地下開發區域

563.47

53.55

限制地下開發區域

15.72

1.49

水域及道路

167.59

15.93

合計

1052.23

100.00


第十三章?市政基礎設施規劃

根據新的城市建設要求,原則上鼓勵推廣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統籌各類管線敷設,綜合利用地下空間資源。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新建道路必須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要結合道路整治、舊城更新、棚戶區改造等,逐步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快制定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標準和技術導則。凡建有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各類管線必須全部入廊,管廊以外區域不得新建管線。管廊實行有償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費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和運營地下綜合管廊。各城市要綜合考慮城市發展遠景,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編制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專項規劃。完善管理制度,確保管廊正常運行。結合經濟條件,本次規劃近期仍采用傳統管網建設方式,在主要干道兩側通過綠帶預留管廊空間,與城市總體管廊建設專項規劃統一建設。

市政綜合管網布置原則:

① 強電、弱電不布置在一邊;燃氣管網與強電管網不在一邊;

② 從道路紅線到中線管線布置順序為:電信、燃氣配氣、給水配水、熱力干線、燃氣輸氣、給水輸水、雨水、污水。

③ 管網布置以便捷、節約為原則,主管布置在管線較多的道路一側。

④ 管網盡量分散布置在道路兩側。

在規劃區綜合管線布置時,充分考慮備用地的遠期開發建設所帶來的各種市政設施負荷的變化,將其擴大值納入設施布置和管線安排的考慮范疇,避免出現遠景發展的負荷不足。結合遠景發展用地所占用地比例和開發性質的限制,按規劃的設施基礎的100%—120%布置設施容量。在兩側規劃綜合管溝,為后期的管線建設和增加提供方便。

一、給水工程規劃

1.規劃目標及原則

1)規劃目標

建立完善的供水系統,滿足規劃區用水需求,給水普及率達到100%。

加強水源地的控制和保護,提高供水系統安全性,保證供水安全。

合理利用水資源,節約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近期工業中水用水率達到20%,遠期工業中水用水率達到50%以上。

2)規劃原則

① 以人為本原則

利用優勢資源,服務社會公眾。提供安全、優質的供水,滿足人們的生活、生產需求。

② 區域協調原則

充分利用現有及周邊供水設施,優化資源配置,加強供水管理和運營,提高供水安全性。

③ 節水和節能原則

貫徹節水和節能方針,合理選擇,就近利用水源,發展分質供水、重工業單獨供水等,合理確定水廠分期建設規模。

④ 水量、水質和水壓綜合服務原則

在滿足水量需求前提下,提高水質和水壓水平,消除低壓區,防止二次污染。

2.給水工程規劃

1)用水量預測

按單位用地用水指標預測:

用地類型

用地面積

(ha)

單位用地用水量指標

(m3/ha·d)(含滲漏)

總用水量

(m3/d)

居住用地

306.11

60

18366.55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78.07

50

3903.59

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87.17

50

4358.67

工業用地

49.29

40

1971.64

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

179.88

20

3597.52

公用設施用地

28.49

25

712.19

綠地與廣場用地

269.59

10

2695.86

區域交通設施用地(H2)

10.38

30

311.32

合計

35917.34

?按人均綜合用水指標預測:

根據《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年)》的相關規定,新城人均綜合用水量為450升/(人·天)。按規劃區常住人口12萬人計算,預測總用水量約為5.4萬立方米/日。

綜合以上兩種預測方式,取平均值,考慮10%的其他未預見水量,則規劃區遠期總用水量約為4.95萬立方米/日(不包括不可預見工業用水大戶的用水量)。考慮節水技術采用、節水設施的建設及循環水的利用,按20%中水計算,預測供水廠供水能力4.0萬噸。

2)供水水源

在水源選擇時,考慮從王英水庫引水。五一水庫作為思源水廠的水源地,按照水源地保護原則,劃定水源地保護區。

規劃擴建現有思源水廠,提升其供水能力,供水規模達到8萬立方米/日,滿足規劃區建設用水需求。遠期利用王英水廠聯合供水,王英水廠設計配水規模為20萬立方米/日,實際配水規模10萬立方米/日,作為規劃區主要的供水水源。考慮遠期節水設施及措施的推進,中水的利用等,可滿足區域用水需求。

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利用自然環境涵養水源,降低環境對水源的消耗。鼓勵單位、社區和居民家庭安裝雨水收集裝置,用于如廁、清洗等功能。大力建設雨水花園、儲水池塘、濕地公園、下沉式綠地等雨水滯留設施,讓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不斷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積、滲透比例,將其作為市政或消防等水源,用于工業生產、道路清掃、車輛沖洗、綠化澆灌、生態景觀用水。

3)給水管網系統規劃

規劃區采用統一給水管網系統,生活,生產和消防共用一套管網。消防給水采用低壓制。市政管網末端的壓力不小于0.16兆帕。建議高新區區內引進一些低耗水量的產業,以降低工業區對環境資源的壓力。同時注意低污染用水的再生利用,補充區域用水。

沿規劃區主要干道如107國道、賀勝路、泉都大道、光谷南一路、光谷南二路、317省道建設給水主干管,形成環網供水,結合思源水廠和王英水庫供水工程兩處水廠,保證供水安全。

其他布置原則:

① 給水管網與主城區給水管網對接,相互補水,保證用水安全。

② 配水管網應按照規劃,沿道路鋪設。

③ 管線應遍布于供水區域內,供水管網以環狀供水系統為主,枝狀為輔,以增強供水的可靠性。

④ 給水管道一般鋪設于地下,當穿越車行道時,埋深不小于0.7米,穿越橋梁時可考慮架空架設。

⑤ 配水管網設計水量按最高日最高時流量設計,規劃水廠出水管管徑DN1000,干管管徑DN400~600~800,支管管徑DN300。入戶管按需水規模,管徑為DN100~150。

規劃區內的給水管具體布置及管徑詳見《給水系統規劃圖》。

4)消防給水規劃

① 規劃區消防供水由市政給水管網統一供給,原則上采用環狀雙向供水。市政消火栓沿通車道路在不小于DN150的給水管道上設置,間距不大于120米,保護半徑不大于150米。

② 市政給水主干管應進行消防工況核算。保證在消防工況下消火栓處水壓不低于0.1兆帕。

③ 區內建筑設計必須遵循現行國家頒布的防火規范。

二、污水工程規劃

1.排水現狀

目前規劃區正在新建集中的污水處理廠,規劃區現狀產業污水集中收集進入河背大橋處的污水處理廠處理。橫溝橋鎮鎮區生活污水沿107國道進入永安污水處理廠處理。部分企業自建有污水處理設施,但均不能達標排放,對水體造成污染。周邊分散村民點的污水采用化糞池初步凈化或直排的方式,排入周邊的環境,對規劃區環境有一定的影響。

2.規劃目標與原則

1)規劃目標

①完善地區排水系統,增強城市排漬防災的能力;

②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保護地區水環境。規劃區污水處理率近、遠期分別達到75%和95%以上。

③節約資源和能源,有效利用污水資源,再生利用率達到20%以上。

2)規劃原則

充分利用現有排水設施,統一規劃,減少排水工程投資;雨水分區收集,分散出口,就近排放;污水集中收集處理,高標準保護水環境。

3)排水體制

規劃區近、遠期均采用分流制排水體制。建設完善的雨污水收集處理管網。

2.污水工程規劃

1)污水量預測

污水量按給水量的80%計算,考慮地下水滲透10%,規劃區污水總量約3.5萬立方米/日。

2)污水設施

在規劃區老城生活區西北側外圍,建設一處污水處理廠,作為橫溝橋鎮污水處理廠,用地面積約12.35公頃,處理能力為20萬立方米/日。高新區二期的生活污水及部分產業污水經107收集后進入永安污水處理廠。部分生產污水及橫溝橋老鎮區及新城功能區的生活污水經收集進入橫溝橋鎮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處理廠因同時處理科學城區域生活污水及周邊高新區產業污水,采取建設兩套不同處理設施分別處理的方式進行。其中生活污水處理后可排入周邊水體,但工業污水經處理后統一收集,通過規劃的長江排污管進入長江。

3)污水管網布置

污水管網沿規劃道路布置,通過重力自流最終匯入排污管。由于規劃區內場地高低起伏較小,局部地段存在反坡,污水管道坡度盡量與道路坡度一致。

沿規劃區主干道布置污水主干管,排污干管采用正交布置,污水支管采用低邊式和圍坊式。污水經主干管匯入截污管,排入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橫溝科學城區域的生產、生活污水經統一收集排入規劃的橫溝橋污水處理廠。

規劃沿107國道建設一條連接長江排污口的工業污水排污管,作為橫溝橋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排放主管。

規劃區內生活用水可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工業污水需各家企業經過污水預處理達到城市污水排放標準后,方可進入城市污水管網。規劃區應引進低污染企業,以減少污水量以及對水體的污染。

考慮與周邊功能區的統一開發建設,規劃污水主干管管徑為DN600 、DN800、DN1000、DN1200、DN1350、DN1500、DN2000等,污水支管管徑為DN400、DN500。??

污水管布置原則:

① 盡可能在管線較短和埋深較小的情況下,讓最大區域的污水自流排出。

② 污水管道盡量產用重力流形式,避免提升。

③ 管道盡量減少與河道、及各種地下構筑物的交叉。

④ 污水干管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不宜設在交通量大的快車道和狹窄的接到下。

⑤ 管線布置應簡捷順直,不繞彎,注意節約大管道長度。

規劃區內的污水管具體布置及管徑詳見《污水系統規劃圖》。

3.雨水工程規劃

1)雨水現狀

規劃區內為丘陵地帶,地勢起伏明顯,規劃區雨水經道路下的雨水管收集后,排入工業大道排水明渠及周邊河道,最后進入橫溝河。其他地區雨水均依據地勢自流入周邊的水體。

2)規劃標準

城鎮排水設施建設按排漬標準設計,雨水流量計算參照武漢市暴雨強度公式:

3)雨水系統規劃

將規劃區分成較多排水分區,就近排入附近水體,如西南側的工業大道排水明渠、北部的橫溝河、以及村組中的堰塘水庫等,同時利用公園等建設滯水蓄水凈水場所,涵養雨水,作為日常管理用水。雨水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盡量減少雨水管管徑,節約工程造價。

4)雨水工程設施規劃

逐步完善排水管網設施,確保雨水順利排放。規劃沿主要道路網布置雨水管。按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不淹沒主要排水管道出口控制高程。雨水干管管徑控制在D1000以上,保證雨水的快速排出。

規劃區內的雨水管具體布置及管徑詳見《雨水系統規劃圖》。

三、電力工程規劃

1.現狀概況

在規劃區內現有1座220KV孫田變電站,1座110KV的橫溝變,與周邊的110KV栗林變、110KV浮山變、110KV永安變一同為高新區供電。現狀供電容量達到31萬KW。

2.規劃

1)用電負荷預測

按照《城市電力規劃規范》,參考相似城鎮及地區情況,按用地性質確定負荷指針如下:

用地類型

單位用地用電負荷

(KW/ha)

用地面積

ha

用電負荷

KW

居住用地(含農村居民點)

150.00

306.11

45916.38

公共設施用地

200.00

78.07

15614.34

商業

200.00

87.17

17434.68

工業用地

250.00

49.29

12322.73

交通設施(含區域交通)

0.20

190.25

38.05

市政設施

10.00

28.49

284.87

道路廣場及綠化

12.00

269.59

3235.03

同時系數取0.7


 

94846.05

合計

66392.24

考慮10%不可預測用地負荷情況,總用電負荷約為7.3萬KW。

2)供電電源

規劃保留現狀的110KV橫溝變及220KV孫田變,同時利用周邊的浮永安110KV變電站、栗林變、規劃的職教變以及規劃的張公220KV變電站聯合供電。

在工業用地內不再增設其他35/110KV變電站,各企業需根據需求,自建35KV用戶變電站或者10KV配電站。

3)供電設施規劃

園區采用“10KV / 0.38KV /0.22KV”電壓等級供電,規劃4個10KV開閉所,每個開閉所按最終轉接容量3萬KW、用地面積不得小于300平方米設計,開閉所位置在做修規時可根據建筑單體選型適當調整,為生活區及部分產業區域配電。部分大型企業單位依靠35或10KV電力專線,自身廠區變壓后供自我用電,用電負荷不經開閉所分配。

為美化規劃區景觀,并考慮產業園區建設的實際經濟情況,規劃區內現狀10千伏線路在重要路段以電纜溝方式鋪設,在其它路段前期結合綠化帶及人行道架設,但道路預留電纜溝位置,根據園區實際建設能力,隨時入溝,10KV以下線纜地埋敷設。

高壓走廊(架空電力線路保護區)寬度,按國家《電力設施保護條例》執行。條例規定,架空電力線路保護區為導線邊線向外水平延伸并垂直與地面所形成的兩平行面內的區域,35KV導線邊線水平延伸距離為10米,高壓走廊寬度為15-20米。

高壓走廊寬度按:500KV,60-70米,220KV,30-40米,110KV,15-25米;35KV,15-20米嚴格控制,不得占用。高壓走廊保護區域內,禁止新建地面建筑物,禁止種植高大樹種,原有建筑物與導線間的垂直凈距應滿足防護要求。

規劃區內的電力管線具體布置詳見《電力系統規劃圖》。

四、通信郵政規劃

1.現狀

現狀橫溝橋鎮區有一處郵政所及一處廣播電視信號站。

2.規劃

1)用量預測

用地類型

用地面積

(ha)

固定通信量指標

(對號線/公頃)

總用量

(對號線)

居住用地:

306.11

100

30611

公共設施用地:

78.07

200

15614

商業

87.17

200

17434

工業用地

49.29

50

2464.5

合計

66123.5

考慮10%不可預測用地負荷情況,預計固定通信需求量為7.27萬對號線。

2)通信、郵政設施規劃

按照85%實裝率計,通信機房裝機容量為6.18萬對號線。

郵政網點按半徑范圍1.0-2.0km。需建設2-7處郵政服務網點。

規劃保留現狀郵政所,新建1處主要郵政局所,位于新城區公共服務中心,服務于周邊居民。同時結合商業、居住等開發建設3處郵政服務網點,滿足周邊居民生活需求。規劃保留現狀電視信號站,并在青龍路與官埠大道交叉口西北部新建一處電信基站,作為移動信號及網絡機房,服務規劃區。

規劃區電訊主線1采取12孔,其他干路9孔,支路為4-6孔。

3)線路架設

一般采用交接線箱配線為主,交接區基本上以各地塊為單位劃分。配線交接箱選用卡接式模塊型,落地安裝于人行道或小區綠地。遠期應結合CATV網的建設,大力發展和普及光纖用戶環路,城市光纖到路邊、到戶,公共建筑和住宅實現光纖寬帶接入。通信管孔主要敷設在路西、路北。

規劃通信線路全部入地敷設,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網通、中國鐵通、有線電視和交通監控等線路納入統一規劃,地埋設置。現狀架空通訊管線遠期可考慮逐步改造采用地埋管線鋪設。

4)移動通信網

移動通信網由專業部門按專業技術要求統一規劃和實施。要求鎮域內居民點及主要對外公路沿線實施信號無縫隙覆蓋。移動通信網應不斷更新技術,優化網絡,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

5)移動通信網

規劃遠期有線電視接入率達到90%以上。

規劃區內的郵政電信具體布置詳見《電訊系統規劃圖》。

五、燃氣工程規劃

1.現狀

規劃區現狀以液化石油氣為主,部分新建小區通有燃氣。現狀沿賀勝路布置有燃氣管網,城鐵橫溝東站東側布置有一處燃氣門站。

2.規劃

1)規劃依據

①《城市基礎設施規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②《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 50028

③《咸寧市總體規劃(2010—2030)——燃氣工程規劃》

2)規劃原則

①實現規劃區燃氣化,方便居民生活生產,保護規劃區環境,規劃區內燃氣以管道天然氣為主、液化石油氣為輔。

②城市道路等市政設施建設中應同步實施燃氣管網。

③新建小區必須一次性配套實施燃氣管網系統(包括室內)。

④本次規劃中所確定有煤氣管道的道路應在下一步規劃斷面中預留管位。

3)用氣量預測

居民平均日天然氣用氣量指標:0.20立方米/人,氣化率90%;

公建用氣量:按居民用氣量的30%計;

燃氣量預測不包括工業用氣量。

預計規劃區內天然氣平均日用量約為2.8萬立方米/天。

4)氣源選擇

規劃近期采用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聯合供氣的方式,遠期全部為天然氣供氣。

規劃保留現狀位于新城公共服務區內的橫溝閥門站,并改建成供應站,與規劃區西側107國道南側的城區天然氣門站一起為規劃區供氣。規劃采用多氣源點供氣,保證用氣安全。結合生活區按0.5公里服務半徑,規劃建設9處燃氣調壓站,保證住戶用氣安全。

3)供氣管網布局原則

在保證供氣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盡量縮短線路,減少工程量,但管道必須成網成環,系統性的發揮整體功能。燃氣管網布置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燃氣干線應盡量靠近規劃區內大型用戶,以減少管網的轉輸流量,提高管網輸送效率。

②為保證供氣的可靠性,各級管網應成環路布置。

③輸氣管網要盡量避開交通干線和繁華的街道,以免施工安裝和檢修過程影響交通。

④燃氣管道一般沿路單側鋪設。

⑤配氣管網最好在規劃區內部的道路下敷設,即可保證管道兩側均能供氣,又可減少主要管道的管線位置。

⑥燃氣管道應盡量少穿越公路、溝渠和其他大型構筑物,以減少投資。

6)燃氣管道布置

因燃氣以生活用氣為主,主管主要布置在生活區。

燃氣管道沿產業園區主要道路成環狀布置,個別用氣量大的企業可以考慮敷設專用管道。

7)液化氣系統

結合規劃區用地布局,在生活區結合商業布置液化氣瓶裝站。

規劃區內的燃氣管網具體布置詳見《燃氣系統規劃圖》。

六、供熱工程規劃

規劃區不采用集中供熱,居民取暖按自身條件合理安排。

普遍的取暖方式包括:電取暖、居民點集中鍋爐取暖、火盆取暖等。

七、環衛工程規劃

1)規劃原則

①以人為本,以環境為中心,建立完善的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系統,提高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水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

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固體廢棄物的回收和利用,實現固體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力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50%。

③合理布置公廁和生活垃圾轉運收集點等環衛設施,保證垃圾的及時處理,達到“整潔、美觀”的國家衛生城市標準。

2)規劃標準

①垃圾轉運站規劃標準:根據咸寧市總體規劃,規劃小型垃圾轉運站每0.7—1平方公里設置一座,用地面積不小于100平方米,與周圍建筑物間隔不小于5米;大、中型垃圾轉運站每10—15平方公里設置一座。

②公共廁所規劃標準:根據《環境衛生設施標準CJJ27-89》,在商業鬧市區或人口密集的城市道路,公廁布置間距采用300~500米,一般道路采用800米,或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布置,主干道和窗口地段設置一類公廁,支路設置二類公廁。

③環衛清掃工人作息點規劃標準:每0.8~1.2萬人設置一處,萬人建筑面積40~60平方米。城市的主要道路1000~1200米設一處,每處50~60平方米。

④根據《城市垃圾轉運站設計規范》(CJJ47-91),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值為0.9-1.2千克/人·日,規劃按1.0千克/人·日計算。

3)垃圾量預測

按城市生活垃圾量1.0Kg/人·日計算,生活垃圾總量遠期約為202噸/日。

工業固體廢棄物盡量資源化利用,盡量根據廢棄物的性質,作用于下一級產業鏈,化廢為寶,加強固體廢棄物的無害處處理。工業垃圾未計算。

環衛設施規劃

規劃區用地以工業為主,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清運由工業企業自行負責。規劃區環衛設施主要有城市公廁、環衛車輛停保場、垃圾處理廠、垃圾轉運站和環衛職工作息點。

①圾轉運站及垃圾收集點

建設2處大中型垃圾轉運站,分別位于現狀老城生活區京廣鐵路防護綠地內及新城區橫溝橋六路東、生態體育中心以西。

按半徑500M,在生活區設置25個垃圾收集點(小型轉運站),每處面積100㎡,結合小區建設,在控詳規布置,總規不做具體安排。其他社區型垃圾收集點,按半徑不大于200m設置。

②衛管理站、休息點及車輛保養廠

根據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規劃區環衛車輛按生活區人口1輛/萬人配備,需配備環衛專用車約12輛。為確保車輛的完好率應對機修力量、機修車間規模、停車場地給予配合建設,停車場建設按150平方米/輛的標準配套。

按1個/1.2萬人計算,需設置10個環衛休息處。休息所結合居住區開發,公園綠地進行建設。每個休息場所面積20-30㎡。(結合公建布置,可在修建性詳細規劃時確定具體位置)

③廢物箱

在道路兩側及各類交通客運設施、公共設施、廣場、社會停車場等出入口附近設置廢物箱。

設置在道路兩側的廢物箱,其間距按道路功能劃分:商業、金融業街道50~100米;主干道、次干道100~200米;支路200~400米。

③共廁所

按2500-3000人設置1個公廁的規模,按城市生活區常住人口安排公廁,規劃安排34處公廁。公廁結合工業、居住及公園建設,鼓勵商業設施對外開放廁所。

規劃區內的環衛設施具體布置詳見《環衛系統規劃圖》。


第十四章?環境保護規劃

1.現狀

現狀因開發建設較少,保留有大量的農林用地、水域等,雖西涼湖濕地生態區因過度開發出現一定的污染,整體環境條件較好。

2.環境保護目標

環境保護總體目標是城市環境清潔、優美、安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至2020年規劃區環境質量不出現明顯下降,主要指標達到國家控制標準;至2030年末規劃區環境質量整體達到國家控制標準,環境條件優良。

1)規劃區大氣環境質量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的二級控制。

2)規劃區地表水按《地表水質量標準 》GB3838-2002中的Ⅱ、Ⅲ類控制。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100%,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5%以上。

3)規劃區地下水按《地下水質量標準》GB/T4848-93控制。

4)規劃區的聲環境按《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相應的指標控制。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小于60分貝,噪聲達標區覆蓋率大于95%,交通干線交通噪聲平均值小于70分貝。

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10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處理率達90%以上。

3.環境保護規劃內容

本規劃將規劃區范圍劃分為環境改善區、一般建設區、重點建設區、農林保護區及遠景發展用地五個部分。

環境改善區為現狀生活區及教育用地。由于現狀城鎮建設區生活環境較差,缺乏環境保護配套措施,工業區與生活區夾雜,環境條件差。規劃作為環境改善區,加強環境保護建設。大氣環境執行二級標準,噪聲標準白天小于60分貝,夜間小于50分貝。

一般建設區為新建生活區及旅游休閑用地。因為為新建住區,環境建設條件較好。建設的同時要盡量減少砍伐林木和填埋水塘,保持用地的生態原貌,不過多破壞原有地形地貌和綠化植被,保證居民良好的自然生活環境。大氣環境執行二級標準,噪聲標準白天小于55分貝,夜間小于45分貝。

重點建設區為工業產業組團用地。因為產業生產,污染物較多,對環境影響較大,布置時與生活區之間應保證必要的安全距離。大氣環境執行三級標準,噪聲標準白天小于65分貝,夜間小于55分貝。

農林環保區為開發周邊的保護農田、山體林地等,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生長激素,杜絕亂砍亂伐,亂采亂挖的現象,保護環境。

4.措施

1)水環境污染控制措施

禁止向現狀保留河道、水庫、池塘中傾倒垃圾、排放污水。建設污水處理廠,完善污水管網建設,提高城市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建設企業——規劃區雙層處理的污水處理模式,鼓勵有污染企業建設污水凈化設施,達標后排入城市污水管,強化污水凈化率。按《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規定,污水處理廠出水執行一級標準,合格后允許排放,進入周邊水體。在重要水環境區域周邊設置環境保護區和緩沖區,實施生態凈化,保持水質。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強化農村沼氣池及化糞池建設。推動中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中水使用率,提倡水資源的重復循環使用,節約用水的同時,減少污水排放。

對于橫溝河流域,通過整治河道,劃定10-30m的生態保護區。對于周邊生活及生產污水排放口進行調整,避免污水的任意排放。對于橫溝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排放依據排放原則,在出水口進行嚴格監控,工業處理污水嚴禁排放。

2)大氣環境污染控制措施

對于工業廢氣排放的企業,嚴格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廢氣處理達標后才允許排放。對于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方面,應在推廣機動車排污控制技術的基礎上對未來城區內機動車用燃料的種類進行必要的引導和限制,禁止銷售和使用低質量汽油,大力推進機動車燃料的LPG、CNG化,適時或提前應用歐Ⅱ和歐Ⅲ標準。加快調整城市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供應。農村區域鼓勵沼氣池建設和超期使用。農村居民點禁止燃燒秸稈,減少煤材等使用。

3)噪聲環境污染控制措施

對于交通噪聲,一方面,規劃在功能布局上已經避免了交通主干道與噪聲敏感區的沖突,盡量減少交通道路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在交通道路兩旁均建設道路綠化帶,有效減緩交通噪聲傳播。

對于建設期的噪聲,一方面,控制噪聲、震動源,選擇低噪聲施工設備,選擇合適施工時段。另一方面,控制噪聲、震動傳播,對工程實施降噪處理,實行分片區建設,避免施工項目嚴重影響建成區。

4)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措施

全面實施固體廢物分類收集,提高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建立固廢收運系統,提高固廢的環境管理水平。鼓勵和推廣廢物的再利用及循環使用,利用產業鏈建設,控制固廢垃圾。


第十五章?綜合防災規劃

1.消防規劃

1)建設1處消防站,按消防責任范圍8平方公里1個計算,同時保證5min到達的原則,按車速40-60KM/h計算,確定服務半徑約3000m。位于橫溝規劃區公共服務中心,為二級消防站。大型工業企業可按自身防火要求及等級,建立小型消防設置,組織應急消防人員,保證單位生產安全。在消防車較少的情況下,注意消防栓的設置,消防栓間距應小于等于120m,規劃區消防設施可與咸安城區消防設施聯動,保證區域安全。

2)沿園區主要道路按間距不大于120米設置市政消防栓。在居住區、商業區集中的地段,控制市政消防栓的間距,使其保護半徑不大于150米。規劃消防水源以市政自來水為主,在交通方便的地方設置取水點。

3)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長度超過150米或長度超過220米時,均應設置穿過建筑物的消防車通道,消防寬度應不小于4米,凈空高度不應小于4米。人行出口間距不宜超過80m,當建筑物長度超過80m時,應在底層加設人行通道。

建筑內開設的消防通道,凈高與凈寬均應大于或等于4m;消防道路寬度應大于3.5m,凈空高度不應小于4m;盡端式消防道的回車場尺度應大于等于15m×15m;高層建筑宜設環形消防車道,或沿兩長邊設消防通道。

多層建筑與多層建筑的防火間距應不小于6m,高層建筑與多層建筑的防火間距不小于9m,高層建筑與高層建筑的防火間距不小于13m。

2.防洪

本區域內防洪按照中等城市50年一遇標準設置。

橫溝河規劃區段防洪水位參考大洲湖濕地公園洪水位,規劃區洪水位設計為25m左右。

3.排澇

規劃內排澇水量主要為降雨造成,本區降雨多集中在每年5~8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擬定排澇標準為20年一遇,并按此標準對規劃區內排水渠系進行網絡及斷面設計,暴雨地表工業大道排水明渠及橫溝河分叉支流進入橫溝河,排入斧頭湖。部分雨水自流進入規劃區內的水庫等水域,暫時儲存。對規劃區內主要水體進行保留,作為泄洪排澇的臨時場所和通道,保障水生態安全。

4.抗震

根據《中國地震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規劃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區。規劃一般建筑物按6度抗震設防,重要建筑、大型公建及生命線工程按7度抗震設防。

疏散通道:利用武咸快速通道、107國道、317省道、賀勝路、咸通高速、桃源大道、光谷南一路、光谷南二路、橫溝橋北路、橫溝橋七路等規劃區主要道路網形成規劃區對外疏散重要通道,是疏散人員、接受外來物資和搶救人員的調運及傷病員外送轉移的生命線,應確保暢通。對新建、改建的城市干道的設計、施工標準嚴格把關。強化交通指揮和管理,保證救災指揮用車。各級疏散通道設立醒目標志,以確保地震發生時居民疏散救護的便捷安全。

疏散場地:公園、濱河綠地、城市廣場、汽車站場、中小學體育場、農田等開敞空間為防災避難場所。重視小區綠地的建設和房屋間距,形成各種靈活、多樣的安全的防災避難場地。人均疏散面積不少于1.5平方米。

重點保護單位:政府機構、學校、醫院、文化活動設施等。重大建設工程、生命線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根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有計劃對現有重要工程進行抗震加固。

生命線工程:為規劃區的市政工程項目,保證災害時的日常生活。供水、供電、通訊、燃氣系統設施應按標準設防,供水管網采用環網,并采用抗震柔性接口。在震災期間,應確保政府領導機關和生命線工程及要害部門的電話暢通。

5.人防

按1.5㎡/人,40%人口留城的原則,人防建筑面積需1.5㎡/人*12萬人*0.4=7.2萬平方米。人防設置結合商業地下設施建設。

6.其他地質災害防治

①防災目標

通過加強汛前、汛期檢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系統,完善地質災害預案,達到防災、減災、消災目的。

②防治原則

地質災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破壞,誰負責;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具體內容如下: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以群策群防為主;對一般性地質災害,以截排水工程及生物工程為主,穩定性很差的地質則以避讓為主。

“屬地管理,分級管理”。根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應搞好轄區內的地質環境保護,負責轄區內地質災害的監測工作;對行政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管理。

“誰破壞,誰負責”。由于人為不合理切坡、填土載入、毀林開荒等工程活動所引起的地質災害,應由負責該工程的有關單位及個人承擔責任,負責治理。

“誰受益,誰治理”。對危及具體工程和單位的地質災害,應由受益的單位和個人負責治理。

③加強對高切坡、深開挖建設工程的管理,作好合理定點、科學勘察設計、規范施工、認真監理、嚴格驗收、定期檢查以及后期跟蹤監測的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④一切建設活動都必須以專業部門的地質勘探數據為依據。

⑤防治措施

規劃建設工程盡量避開陡巖地區,避免高切坡和深開挖;作好工程地質勘察工作,發現不良地質現象時及時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條件復雜,規劃為綠地,禁止布置建筑物和構筑物。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建筑物以低層為主。建筑工程應以詳細地址勘察數據為依據,同時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確保工程安全。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規劃基本不受限制,順向坡地段應避免布置深挖高切的建設項目。


第十六章?空間發展時序

1.分期開發原則

規劃區整體面積較大,規劃采取分期建設。分期建設劃分的范圍遵循以下原則:

1)工業企業用地開發與公共服務建設并行;

2)環境塑造與開發建設并行;

3)城市開發與居民安置相結合。

2.分期建設策略

1) 緊湊的空間形態

在地區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應當采取緊湊的空間布局形態,使各項基礎設施的投資和營運獲得最大效益。

2) 漸進的改造方式

由于規劃區的發展涉及部分現狀保留企業用地,建設中應當遵循先易后難和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對現狀保留的部分進行修整和完善,逐漸加大改造力度,進而實現全園區的建設。

3)動態的平衡關系

任何階段發展都應為下一階段發展提供依托,特別需要保持就業崗位和服務設施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

4)互補的外部效應

在每一發展階段中,除了依托前期發展所產生的有利條件以外,還要考慮每一階段的各項發展之間形成互補關系,特別是對于其它發展具有外部效應的推動因素。

3.開發時序

1)近期建設用地(2018-2020)

依托橫溝橋鎮鎮區,結合土地利用規劃,主要建設橫溝老鎮區、橫溝新城區光谷南一路沿線、祥天配套產業園、相關新型社區用地、城鐵橫溝東站周邊及重大基礎設施用地。重點建設沿光谷南一路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建設橫溝科學城的公共服務中心,配套金融、總部基地等戰略性產業。結合產業的發展,利用鎮區及主城的建設基礎發展現代居住產業和配套服務業,依托職教園、廣東工業園及3D科技城發展教育科研產業及創新產業、創意產業等戰略產業。

2)遠期建設用地(2021-2030)

進一步強化規劃區用地開發,建設現代宜居組團和創新服務區內的生活空間,結合用地調整,建設現代居住組團,為新區設施完善和高新區產業發展提供居住和服務配套。

開發時序用地情況一覽表

類型

面積(公頃)

占比(%)

近期建設用地

520.59

49.48

遠期建設用地

320.79

30.49

農林用地

27.54

2.62

城市道路

167.59

15.93

水域

15.72

1.49

合計

2133.76

100

4.分期實施策略

1)區域合作

加強規劃區與主城區、梓山湖新城、大洲湖濕地生態,整體布局,為區域規劃和總體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2)基礎設施先行

推行區域整體化發展理念,有限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實現規劃區內設施共享。

3)審時度勢,重點推進

依據現狀發展特點,堅持重點推進原則,以重點項目引進和發展為依托,優先對重點地塊進行建設,發揮帶動作用,達到整體發展效果。

4)環境和建設協調發展

堅持環境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堅守基本生態控制原則,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5)優化用地布局,高效集約利用土地

5.重點建設項目庫

科學制定土地供應計劃,嚴格按計劃實施管理,土地供給總量、結構、空間分布應與近期建設規劃相符。

為突出重點,引導規劃區有序建設,本次規劃近期重點建設:

一軸:沿光谷南一路的主要功能景觀軸線;

一帶:沿孫家灣港的濱水景觀帶;

一中心:公共服務區大型公服中心

通過軸帶串聯規劃區重點功能,以中心區建設打造新城建設引爆點,以點帶面,推動規劃區規劃建設有序展開。

為保障規劃的落地實施,本次規劃從道路工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景觀建設、產業建設等角度對規劃區范圍內的重點設施進行項目化,統籌規劃區、高新區、乃至全市的公共基礎設施發展需求,通過建立近期重點建設項目庫,以項目為抓手帶動科學城有序建設。

本次規劃共策劃29個近期重點項目,其中道路工程項目8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6個,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10個,景觀建設項目3個,產業建設項目2個。

(詳見重點建設項目布局圖)

近期重點建設項目庫


近期重點建設項目名稱

項目類型

建設內容

1

光谷南一路市政道路建設

道路工程

光谷南一路約2.7公里道路路面建設、市政管網、道路綠化及其他附屬設施建設工程

2

光谷南二路市政道路工程

道路工程

光谷南二路市政管網、道路綠化及其他附屬設施建設工程

3

橫溝橋七路市政道路建設

道路工程

橫溝橋七路約3.0公里道路路面建設、市政管網、道路綠化及其他附屬設施建設工程

4

橫溝橋九路市政道路建設

道路工程

橫溝橋九路約1.2公里道路路面建設、市政管網、道路綠化及其他附屬設施建設工程

5

橫東路貫通工程

道路工程

橫溝城鐵東站站前橫東路(光谷南一路-317省道)道路聯通工程

6

317省道改擴建工程

道路工程

3.0公里45米寬道路路面建設、市政管網、道路綠化及其他附屬設施建設工程

7

老鎮區橫溝橋西路、利民路、朝陽路道路改造工程

道路工程

老鎮區生活性道路改擴建,包括道路路面拓寬、市政管網、道路綠化及其他附屬設施建設工程

8

107國道改造升級工程

道路工程

官埠大道-賀勝路之間107國道改造,道路路面建設、市政管網、道路綠化及其他附屬設施建設工程

9

橫溝客運站建設工程

基礎設施

橫溝城鐵東站北側,二級客運站

10

橫溝橋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

基礎設施

橫溝橋鎮污水處理廠一期建筑、配套設施及相關管網建設

11

公共服務區垃圾轉運站建設工程

基礎設施

垃圾轉運站主體建筑、市政管網建設

12

公共服務區消防站建設工程

基礎設施

二級消防站

13

思源水廠改擴建工程

基礎設施

水廠主體建筑、管網建設

14

孫家灣港河道整治及綠化景觀工程

基礎設施

孫家灣港河道整治、拓寬、清淤,及兩側控制綠帶園林景觀建設

15

高新區及橫溝橋鎮綜合辦公中心建設工程

公共服務設施

光谷南一路南側,高新區管委會和橫溝橋鎮政府聯合辦公區

16

橫溝中學遷建工程

公共服務設施

老橫溝高中改擴建為新橫溝中學

17

橫溝小學改擴建工程

公共服務設施

原橫溝中學用地納入橫溝小學,擴大小學規模,建設天橋聯系

18

公共服務區九年制學校建設工程

公共服務設施

新建一所九年制學校

19

橫溝高中建設工程

公共服務設施

新建高中

20

橫溝衛生院改擴建工程

公共服務設施

對老鎮區衛生院進行改擴建,完善衛生服務設施

21

公共服務區中心醫院建設工程

公共服務設施

在新區公共服務中心新建一處區級中心醫院

22

體育中心建設工程

公共服務設施

在新區公共服務中心新建一處體育中心,為市區兩級服務

23

文化中心建設工程

公共服務設施

在新區公共服務中心新建一處區級文化中心

24

老鎮區農貿市場新建、改建工程

公共服務設施

對東升路老菜市場進行環境整治,結合棚改,改擴建;結合付橋還建點建設一處新菜市場

25

公共服務區中心公園建設工程

景觀建設

在新區公共服務中心新建一處區級中心公園

26

泉都大道沿線景觀提升工程

景觀建設

泉都大道道路完善工程及沿線生態用地進行景觀設計,增加游憩、休閑設施,進行綠化、彩化

27

老鎮區四小場地整理及提升工程

景觀建設

對老鎮區部分破舊建筑拆除或者結合現有閑置小型空地,建設小公園、小球場等四小設施及小型社會停車場等

28

總部經濟用地開發

產業建設

結合三期開發,啟動總部辦公區建設,強化高新技術產業招商;

29

城鐵橫溝東站商業中心建設

產業建設

推動城鐵橫溝東站商業中心建設

第十七章?規劃實施

1.規劃法制

嚴格執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嚴厲懲處規劃建設管理違法行為,強化法律責任追究,提高違法違規成本。根據行政許可法要求,及時深化規劃成果,轉為規劃區建設規劃管理的法規文件。

2.政府管制

明確城市管理主管部門,確定管理范圍、權力清單和責任主體,理順各部門職責分工。本規劃由市政府批準,由市區兩級政府部門共同管理,由高新區管委會及橫溝橋鎮政府分工協作共同實施。加強城市管理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提高管理、執法和服務水平。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提高政府管理和行政水平及效率。落實工作責任,政府制定具體目標和工作方案,明確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加強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領導。實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監督考核制度,確定考核指標體系,定期通報考核結果,并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加強組織協調,有關部門,特別是城市建設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指導、協調和支持,建立城市工作協調機制,定期研究相關工作研究解決城市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3.城鄉統籌

逐步消除城鄉在土地、戶籍、就業等方面的二元管理的體制障礙,統籌城鄉發展。鼓勵人口、工業、用地向城市生活區集中,強化對農村人口職業技能培訓,轉換農業人口就業,以工業就業帶動農村發展建設。保持農村地區良好生態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在農地區的建設完善,

4.分層實施

依據總體規劃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指導規劃區用地的建設。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繼續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具體安排用地功能。以總體規劃為指導,編制專項規劃指導市政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通過分層規劃,強化規劃的合法性。同時通過下位規劃的細化,進一步完善上位規劃的布局和定位,保證規劃的動態發展和科學有效。

5.公眾參與

利用各種手段加強宣傳規劃,增強規劃公開透明的力度和公信力。增強規劃區居(村)民規劃意識,提高遵守、執行總體規劃及有關法規的自覺性。設立監督機制,將公眾參與引入規劃編制、管理的各個階段。強化市場導向機制,改變政府主導機制,以市場為導向,引入、發展具有持續增長潛力、適宜社會發展的產業,保證規劃區建設的科學性。


附表1 城市建設用地土地利用規劃平衡表

分類序號

用地代碼

用地名稱

面積

(公頃)

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

備注

1

R

居住用地

306.11

30.65


其中

R2 二類居住用地

226.51

22.68


R9 新型農村社區用地

79.60

7.97


2

A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78.07

7.82


其中

A1 行政辦公用地

8.86

0.89

按《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規定計算。

A2 文化設施用地

8.65

0.87

按《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規定計算。

A3 教育科研用地

35.21

3.53


A4 體育用地

9.54

0.96

按《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規定計算。

A5 醫療衛生用地

12.30

1.23

按《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規定計算。

A6 社會福利設施用地

3.51

0.35

按《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規定的計算。

3

B

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87.17

8.73


其中

B1 商業設施用地

50.55

5.06


B2 商務設施用地

25.50

2.55


B3 娛樂康體用地

2.97

0.30


B4 公用設施營業網點用地

1.71

0.17


B9 其他服務設施用地

6.43

0.64


4

M

工業用地

49.29

4.94


其中

M1 一類工業用地

49.29

4.94


5

S

交通設施用地

179.88

18.01


其中

S1 城市道路用地

167.59

16.78


S3 綜合交通樞紐用地

2.29

0.23


S4 交通場站用地

10.00

1.00


6

U

公用設施用地

28.49

2.85


其中

U1 供應設施用地

14.70

1.47


U2 環境設施用地

13.33

1.33


U3 安全設施用地

0.45

0.05


7

G

綠地與廣場用地

269.59

27.00

人均綠地面積≥10平方米。

其中

G1 公園綠地

194.63

19.49

人均公園綠地≥8平方米。

G2 防護綠地

71.62

7.17


G3 廣場用地

3.34

0.33

處于0.2~0.5平方米/人范圍內。

合計

城市建設用地

998.59

100.00


附表2 城鄉用地規劃平衡表

分類序號

用地代碼

用地名稱

面積(公頃)

占總用地比例(%)

備注

1

H

建設用地

1008.97

95.89


其中

H1 城鄉建設用地

998.59

94.90


其中

H11 城市建設用地

998.59

94.90


H2 區域交通設施用地

10.38

0.99


2

E

非建設用地

43.26

4.11


其中

E1 水域

15.72

1.49


E2 農林用地

27.54

2.62


合計

城鄉用地

1052.23

100.00



附件:
新聞資訊一網打盡,政務服務盡在手中。
云上咸安
咸安發布
  • 歡迎下載“云上咸安”APP、關注咸安政府網官方微信“咸安發布”
  • ① 打開微信——發現——掃一掃,掃描左側的“云上咸安”二維碼下載APP。
  • ② 打開微信——發現——掃一掃,或搜索“咸安發布”、“xianancn”關注微信公眾號。
【 打印 】
【 字體:  】
./t20220307_2549674_slhx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