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全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文規格之高、總體要求之明、發展措施之新、支持力度之大,在我省文化領域實屬罕見,這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加快湖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堅強決心。
一、《意見》出臺的背景與意義
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提出發展文化產業,建設現代化文化強省,強調要把文化產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從2017年統計數據看,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在四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一是文化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規模達到1164.09億元;二是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較快,比上年增長11.49個百分點;三是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達到3.28%,比上年提高0.36個百分點;四是文化產業規上企業數增加,全省有2117家規上文化企業,較上年增加303家,增幅16.7%。盡管如此,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仍存在不足。一是全省文化產業總體發展不充分,區域發展不協調,發展質量不高;二是產業整體市場化程度較低,文化市場各類主體發展不均衡;三是新興文化產業發展不夠,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深;四是文化供給側創新創意不足,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夠充分。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與湖北省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不相適應,與湖北省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適應,與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意見》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湖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改革思路、優化了產業布局、確定了發展重點、建構了產業體系、明確了經濟政策、提供了保障措施,這一文化產業發展藍圖的實施,將大大激發全省人民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湖北文化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和創出高質量,對推動湖北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建設相互促進、同頻共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意見》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關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為湖北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意見》全面把握、認真貫徹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講話精神。
(一)堅持正確方向,遵循發展規律,科學地提出了發展要求和目標。在指導思想上,《意見》強調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遵循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強調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造福于人民。強調文化產業的社會屬性,“堅持正確導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深化改革,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融合創新,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堅持特色發展,大力實施文化品牌戰略。”
在發展目標上,立足現實,在認真考慮各種經濟資源及社會資源承受能力基礎上,實事求是地提出“到2020年底,建成一批主導產業特色鮮明、集約配套完備的文化產業聚集區,培育一批實力雄厚、核心競爭力強的骨干文化企業,打造一批有較強知名度、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我省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到2025年底,建立完善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這既為湖北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出了要求,又為湖北文化產業發展描繪了一個較為宏偉、又切實可行的藍圖,催人奮進。
(二)堅持特色和差異化發展,構建了“一主兩副多極發展”區域布局。《意見》基于對湖北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資源現狀分析,依托特色和優勢,構建了“一主中心帶動、兩副重要支撐、多極競相發展”的湖北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布局,通過差異化發展,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和特色增長極,實現協調、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發揮武漢作為湖北“主中心”作用,打造湖北文化產業核心區。將武漢打造成“全國性新興文化企業聚集區”“全國性時尚設計之都”“全國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中心”。“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千億元”。通過強化武漢在全省文化產業中的核心作用,鞏固和提升湖北在全國的實力和地位,增強武漢對全省的輻射帶動功能,促進全省文化產業發展。
發揮襄陽市和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作用,建設湖北文化產業支撐區。襄陽市加快古城文化、三國文化和漢水文化建設,打造全國知名影視拍攝基地、中部地區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的工藝品生產基地,建設國家級文化旅游名城。宜昌市加快建設長江中上游區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做強叫響三峽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鋼琴之城”和“詩歌之城”。到2020年,襄陽市和宜昌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均超過250億元。
發揮其他市州(直管市、林區)文化資源優勢,培育文化產業新興增長極。荊州市、荊門市、隨州市發揮荊楚文化、三國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深度開發特色文創產品,推動形成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展示交流區。黃岡市、孝感市、黃石市、咸寧市、鄂州市、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依托紅色文化、工業遺址、萬里茶道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工業旅游和文化休閑旅游;精準對接武漢市,承接關聯產業轉移,推動形成武漢城市圈文化產業聚集區。十堰市、恩施州、神農架林區依托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自然山水等資源,叫響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品牌,加快創建國家旅游改革創新先行區。各縣(市、區)從本地資源和優勢出發,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
(三)堅持轉型升級、實施雙輪驅動,著力推動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意見》提出通過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現代制造業,培育壯大特色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業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
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是以創新促進出版業轉型。在鞏固少兒、美術、文學等出版業務在全國優勢地位基礎上,大力發展數字出版,加快華中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建設,支持華中國家版權交易中心打造行業領域的示范平臺等。二是以優質推動影視產業升級。發展壯大影視企業,培育優秀制作團隊,加大優質劇本培育和孵化力度,加大對優質電影創作、攝制、發行、放映企業的支持力度等。三是以改革激發演藝業活力。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支持民營演藝團體發展,鼓勵各類演出經紀機構健康發展。四是以品牌促進會展業升級。推動政府辦展向社會辦展轉變,提升會展業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水平。
大力發展新興科技型文化產業。《意見》基于現代網絡信息和數字化技術,提出新興科技型文化產業:一是用現代科技發展文化裝備制造業。適應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發展趨勢,提升傳統制造業水平;推動文化裝備制造與智慧旅游、特色小鎮、城市綜合體等相結合,發展智能家庭娛樂、智能語音、3D打印等高端制造業。二是以跨界融合培育動漫游戲業新優勢。推動動漫游戲跨界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手游、端游、VR游戲等新型業態。三是以數字技術壯大創意設計服務業。發揮武漢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優勢,發展設計主體、建設孵化平臺、培養創新人才,創建高規格的設計中心。
推動特色資源轉化和產業融合。一是統籌推進湖北省紅色文化、荊楚文化、三國文化等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具有荊楚特色的工藝產品,加強特色文化小鎮、文化名村和特色街區建設,鼓勵利用歷史遺跡、文化遺存及生態宜居環境等資源發展文化休閑旅游業,發展特色節慶經濟。二是推動文化+實現跨界融合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其一,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培育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新型文化業態,創建國家級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二是促進文化與旅游全面融合發展;三是促進文化與體育、商貿、康養等產業加快融合;四是促進文化與建筑業、信息業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四)堅持體制改革,推進制度創新,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為此《意見》提出了以下任務和要求。
做大做強文化生產經營主體。一是深化國有企業分類改革,鼓勵支持多種所有制文化企業共同發展,通過培育一批航母型企業集團,打造一批有影響的文化企業,謀劃一批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推動文化企業做大做強。二是把文化產業發展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支持小微文化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推動總量上規模、質量上水平。三是完善文化產業園區政策,促進文化產業共生發展、集聚發展。四是實施文化品牌戰略,培育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企業、文化產品、文化活動和優勢品牌。
培育擴大國際國內文化市場。一是對內培育文化消費市場。合理布局文化消費場所,提供有效覆蓋、方便快捷的文化消費設施;健全培育和擴大文化消費的長效機制,創新文化消費補貼方式;探索開展城鄉居民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刺激撬動大眾文化消費。二是對外擴大國際文化貿易。建設一批省級對外文化貿易示范園區及基地,培育文化貿易企業,支持申報國家文化出口基地、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鼓勵文化企業參加經審定的國內外重大展會,承辦經審定的國內外重大文化賽事活動等。
強化金融人才市場環境支撐。其一,加大文化金融服務創新力度。加強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建設,促進銀企供需對接。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擴大對文化產業的融資比例,創新文化信貸產品和服務。其二,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創新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社會化、公共化的投融資服務體系,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投融資渠道保障。其三,強化文化產業人才支撐。造就領軍人才,留住骨干人才,培養技能型人才,聚集創新性人才。其四,優化文化市場環境。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
(五)實行優化組合,強化整體發力,完善各項文化產業經濟政策。一是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發揮各級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投入;二是全面落實國家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三是對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優先納入省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優先保障供地;四是加強和改進文化產業統計工作,以保證文化產業統計數據的真實、客觀、準確和可靠。(六)加強組織領導,實施簡政放權,在抓落實求實效上狠下功夫。《意見》強調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真抓實干,狠抓落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在省委、省政府統一領導下,省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推進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工作。省委宣傳部統籌協調,省直各相關部門明確職責,落實責任,抓緊細化措施。各市州縣要健全工作機制,加大推進力度。二是實施簡政放權。深化文化領域“放管服”改革,探索“一站式”服務模式,提升行政審批服務效能。三是落實責任主體。對于《意見》中提出的各項具體任務,明確了具體牽頭單位和參與單位,做到任務清楚,責任明確。(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黃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