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夏暉 實習生:楊霞 特約記者:董靜 )11月11日,記者在汀泗橋鎮農村福利院看到,福利院的主體建筑正在裝修翻新,數名工人在樓棟中不停穿梭勞作。在不遠處的樹蔭下幾名老人悠閑地聊著天,多名老人在陽光下曬著太陽閉目養神,整個福利院一篇祥和。
據福利院護工介紹,該福利院2004年由汀泗橋赤崗村搬遷到老古田鄉政府,在這里運行的十六年時間里,住宿建筑逐漸老化,好多設施已無法滿足老人居住條件。
汀泗橋福利院護理員 馮晚英 :
“之前福利院這個房子到處都漏水,經過多次翻修,但改變不了根本問題。”
為滿足新形勢下養老事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社會福利機構養老服務基本功能,汀泗橋鎮借助民政系統的平安工程對鎮福利院宿舍、食堂等設施進行整體改造。看著福利院一天天在變化,95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吳店福的笑容溢于言表,用五個“好”字概括了在福利院居住的心情。
抗美援朝老兵 吳店福 :
“現在就是好,共產黨領導得好,現在福利院修理得好,變化得好,只會越來越好。”
據了解,此次改造從十月底開始,預計年底能完成全部提檔升級工作,預計投入資金三十五萬元。
汀泗橋農村福利院事務長 彭禾林 :
我們現在把主體建完以后,就把老人健身器材更換,然后再把地板刷黑,防止老人下雨天跌倒。
該鎮除了對農村福利院的提檔升級外,在鎮區也設置了一個居家養老中心,為廣大鎮區的老年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寬敞明亮的閱讀室,供老人休息的日常休息間及棋牌室也成為了鎮區老人的熱門聚集地。
鄒明 汀泗橋鎮居家養老負責人:
“為了滿足汀泗橋鎮老人居家養老的需求,在這里我們為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法律援助、文化娛樂服務,讓居家老年人遇到的實際困難能夠有效地解決,生活和日常需求有了基本的保障。”
汀泗橋鎮的養老業態融合不過是咸安區養老業態的一個縮影。在“十三五”期間,咸安區通過引入社會資本,采取公建民營模式,突出“醫養結合”特色,逐步形成以公辦養老機構為基礎,以民辦養老機構為支撐,以居家養老為依托的養老體系被省廳作為成功案例在全省推廣。目前,全區共有養老機構18所,其中區級社會福利院1所,鄉鎮農村福利院13所,民辦養老機構4所,床位共計2188張。已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36所,農村日間互助照料中心63所,覆蓋率分別達到60%和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