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夏暉 李瑞豐 伍偉 ?通訊員:李小梅)近年來,咸安區委、區政府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完成滅荒工作的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等工作,積極打造出一條咸安特色的發展之路,讓綠水青山成為咸安發展的靠山。
12月27日,在大幕鄉東源村,當地村民一大早就對自家包保的油菜田開始管護,嫩綠的油菜苗在冬日暖陽的照射下格外耀眼。據了解,村民耕種的是東源村打造的15平方公里的東源花谷,在每年三四月份,上萬畝的櫻花、杜鵑花、油菜花在群山環繞之中競相開放,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觀光旅游打卡。
“東源花海是從2016年下半年籌備,2017年春季開始接待游客,成片的油菜花海吸引周邊不少城市游客前來踏青游玩,但是有少數游客反映,花海周圍的山都是荒的,綠化跟不上,跟花海景色不相匹配。”大幕鄉黨委委員陳濤介紹道。
為破解因荒山綠化制約旅游發展的這一瓶頸,大幕鄉借助全省推進精準滅荒三年行動的東風,以綠化荒山、改善生態環境為優先目標,在適宜的地方發展油茶、楠竹、果園等特色經濟林,與旅游景點建設結合起來,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讓鄉村旅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從2018年開始,通過三年的時間把東源花谷的1700畝荒山全部進行了綠化。”大幕鄉黨委委員陳濤說,現在每年大幕東源花谷接待游客逐年增長,估計每年都是十萬人次以上,游客來了以后普遍反映現在的景色比17年以前大大改觀了。
據了解,咸安區地處幕阜山系和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階梯狀分布,狀如撮箕,按形態成因分為低山、丘陵、崗地、平原四大類型。位于幕埠山系的大幕鄉、桂花鎮和雙溪橋鎮是咸安區精準滅荒行動的主戰場。三個鄉鎮的滅荒山脈峰巒起伏,溝壑縱橫,谷深坡陡,部分坡度為60°左右,山體大多為苞茅山、石頭山,且道路不通。
"我們這里的山原來都是大茅山,容易發山火,一發火災,山上的東西都燒沒了。”桂花鎮鳴水泉村12組村民蔡許全介紹,村里周邊的山都是山火易發區,這幾年通過造林,極少發生火災了,山體也在慢慢變綠,現在生活在這里,感覺空氣都好多了。
精準滅荒的根本意義在于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面對山高坡陡,石多茅深的荒山,如何實施精準滅荒工程,實現宜林荒山應綠盡綠,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咸安區堅持因地制宜、統籌兼顧,一方面修建林間公路681.63公里,打通阻礙滅荒的“腸梗阻",為造林提供便利的交通;一方面采取“精準滅荒造林與產業結合”方式,引進12個造林公司(專業隊)、10多個專業合作社和30多個造林大戶參與滅荒工作,有效帶動貧困戶增收,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鳴水泉種植專業合作社是2018年當地村民聯合組織成立的一個農民合作社,該合作社利用當地的荒山種植柑橘、梨子等五個品種果樹。合作社負責人魏國清介紹,2018年到目前開荒了大概有210畝地,現在這些果樹長勢喜人,今年已經掛果了,明年大概有百分之五六十可以掛果,后年可以掛果百分之八九十。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帶動當地村民增加收入,發展鄉村采摘旅游,也讓荒廢多年的荒山披上了“綠裝”。
2018年,咸安區啟動“精準滅荒”三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完成5.1萬畝荒山造林。三年來,咸安區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開展滅荒,以自我革新的魄力,推進精準滅荒工程高質量高效率完成。如今,三年期限已滿,該區超額完成三年目標,已完成了精準滅荒造林工程51296.8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