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向陽湖鎮熊家灣是出了名的“水袋子”,每逢汛期,單薄低矮的河堤總是險象環生,田地被淹、房屋進水是村民心頭難以忘卻的痛。近年來,咸安區投入7000余萬元,對淦河熊家灣段4623米進行綜合治理。通過實施疏挖河道、加固堤防、新建護坡等工程,淦河熊家灣段的防洪標準從過去不足20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
“水患”解除后,熊家灣1023畝沖積平原變成了不可多得的良田沃土,村民紛紛將原來的水田改造成菜地,每天清晨采摘蔬菜,運到一公里外的億豐農貿市場搶“鮮”上市,將原來的“水袋子”做成了城區市民最大的“菜籃子”。
向陽湖鎮鐵鋪村村干部馬三女介紹:“熊家灣有150余戶村民,家家戶戶都有種植蔬菜的傳統。現在熊家灣千畝良田已經成為咸安區城郊主要的‘菜籃子’基地,村民靠著種植大棚蔬菜,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越過越好。”
在蔬菜大棚里,今年61歲的吳遠友正帶著一家老小忙著采收大白菜。他發動手持式旋耕機,對地塊進行翻耕,準備移栽辣椒苗。“我大約種了8畝的面積,去年種了茄子、辣椒、西紅柿、南瓜、絲瓜等十來個品種,一年的收入大概在10萬元左右,一家6口人,這是主要的經濟收入。”有著30多年蔬菜種植經驗的吳遠友驕傲地告訴記者,是種菜養活了一大家子人。
看到區農業農村局蔬菜辦的老朋友又來到基地作技術指導,吳遠友忙拉著他去自家的育苗大棚。察看了吳遠友家育的辣椒苗后,蔬菜辦主任陳衛東一針見血地指出,由于前期辣椒苗受到凍害后,大棚濕度較大,防病時間稍晚,導致患上了炭疽病。
聽到蔬菜辦專家的指導,吳遠友表示心悅誠服,于是又拉著專家看自家育的茄子苗、黃瓜苗,請教菜苗的移栽時機、追施肥料的品種和比例等技術問題。
在與菜農的交流過程中,陳衛東發現目前熊家灣蔬菜基地的種植模式粗放、選育品種單一、單產效益不高,亟待走出一條設施化、差異化、精品化的蔬菜種植的新路子。
咸安區農業農村局蔬菜辦主任陳衛東:“目前,種植戶種植蔬菜的技術還是比較傳統。下一步,我們建議多選用新特優的蔬菜品種,適度增加設施蔬菜的規模,提高基地蔬菜的品質,從而達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咸寧臺記者:徐波 李衛東 李瑞豐 特約記者:張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