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咸安區潤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標準化育秧基地內生機勃勃,全自動播種線高效運轉,植保無人機在低空盤旋,農技人員正仔細監測大棚內的溫、濕度。作為咸安區供銷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示范主體,該合作社采用“五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品種、技術、防治、供苗及標準,帶動周邊50戶農戶實現標準化生產,搭建起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的“服務橋”。
在這座15畝的鋼架大棚育秧基地內,疊盤催芽系統、自動噴灌裝置等一系列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構建了工廠化育秧體系。合作社通過選用瑋兩優8612、荃優822等優質品種,并嚴格執行強氯精消毒等標準化流程,實現了97.2%的高出苗率。同時,針對病蟲害問題,農技團隊采用“無人機飛防+地面藥劑灌根”的立體防控策略,成功將病苗率控制在了1.8%以下。
為了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基地引入了全自動播種線,其每小時可處理800個秧盤,相較于傳統方式,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通過統一采購農資,合作社還幫助農戶節約了15%的用種量,降低了3萬元的用工成本。此外,引入的納米膜保溫技術使地溫提升2-3℃,促進了作物生長,提高了產量。目前,基地培育的秧苗可滿足900畝大田的種植需求。
合作社的服務模式彰顯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多重效益,通過資源整合實現生產資料的集約化配置,依托“基層社+合作社+農戶”的創新托管服務體系,推動傳統農業向精準農業轉型。這一變革不僅體現在高出苗率等技術指標上,更促使農戶的經營理念發生轉變,從傳統的生產者轉變為懂得成本核算、關注市場需求的現代農業經營者。作為咸安區供銷社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的第三年,潤田種植專業合作社這座連接田野與鄉村振興的“橋梁”,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活力,描繪出一幅嶄新的農村發展圖景。
通訊員:陳銀歡 陳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