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永安街道北正街社區黨委在北門小區開展“黨群攜手·扮靚家園”小區治理提質行動。此次行動通過“議事定策—實踐見效”的閉環治理模式,激發了小區自治的新活力。
“小區還是要有明顯的標識牌才好。”“晾衣竿還是要增加一些……”在小區連心亭里,北門小區黨支部書記王班竹率先提出關于小區常態化管理建議,拉開“桂鄉管家議事會”序幕。居民們化身“小區規劃師”,圍繞晾曬桿建設、停車管理、連心亭封頂等議題熱烈討論。
會后,“桂鄉管家”們迅速將討論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他們決定將“統一高度粉刷外墻”的建議列為“當日行動清單”,并立即付諸實施。居民代表方田祥說:“‘管家’不是虛名,咱們提的建議當場就能落實!”大家紛紛拎起涂料桶,對小區7個單元樓的外墻進行了粉刷,以離地1米為基準線,刷上典雅的灰色,形成了一道連續的“文明腰線”。社區工作者與居民分工協作,老黨員手持膠帶精準畫線,居民負責粉刷墻面。經過2小時的奮戰,320平方米的灰色墻裙讓樓棟煥然一新。活動期間,居民汪艷紅還貼心地搬來了一箱礦泉水,為辛勤勞動的“自家人”送上清涼。她表示,大家為小區流汗,自己也應該盡一份力。
北正街社區黨委書記張喻介紹,社區通過“桂鄉管家”的五級架構,形成了“小事管家辦、難事協同辦”的治理格局。目前,北門小區已經建立了“管家輪值”長效機制,每周由“小區管家”巡查公共設施、收集民情建議,而“網格管家”則負責問題溝通和疑難上報。
從“旁觀者”到“當家人”,從“被動管”到“主動治”,“桂鄉管家”用一把刷子刷出了社區治理的“新顏值”,更用一套機制繪就共建共享的“同心圓”。如今,那抹承載著居民智慧的“自治灰”,正勾勒出北正街社區基層治理的幸福底色。
通訊員:張喻 金奕晨